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時間
1937年12月14日 ~ 1940年03月30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日本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於1937年12月14日在北京成立,統轄平津和華北等地區。為與南京親日政府相區別,又稱華北臨時政府。以五色旗為國旗。

臨時政府成立後,日本政府與之簽訂《政治技術指導協定》,用所謂日本進步的行政、法制、軍事的技術由側面來指導華北的政治。

1938年4月,日本政府派行政、法制和軍事高級顧問3名常駐臨時政府,並派輔佐官15人分駐各部。臨時政府的一些重大施政措施及人事調動,完全受日本控制。

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的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北平偽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汪偽政權,實際上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事件背景:

1935年4月起,日軍開始積極策動「華北自治運動」。6月27日,察哈爾省政府代主席秦德純接受關東軍特務長土肥原賢二之條件,撤退張家口駐軍及中國國民黨黨部,解散排日機關,協助日本人在內蒙活動,允許不向察哈爾省移民,是為「秦土協定」。

7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達成《何梅協定》。從此國民政府失去對河北省之統馭力。10月4日,日本岡田啟介發表《鼓勵華北自主案》,扶植殷汝耕設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防止「赤化」。

11月,土肥原賢二操縱多個漢奸組織聯名致電北平宋哲元、河北商震、山東韓復榘、山西徐永昌、綏遠傅作義、察哈爾張自忠等,要求開放政權,允許「自治」。11月24日,河北省薊州密雲區兼灤州榆關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在日軍唆使下,在通縣通電全國,宣布脫離國民政府獨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宣告成立,殷汝耕擔任「委員長」。

12月25日,殷汝耕又宣布將「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改組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25縣,自任「政務長官」。

1937年7月初,日本中國駐屯軍在北平城外的盧溝橋、長辛店、回龍橋、平漢線等處進行軍事演習,製造摩擦。7月7日,日軍在宛平軍事演習時,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由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在遭到中方拒絕後,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奉命率團反擊,盧溝橋事變爆發。

隨後,中國在華北軍政最高長官、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在天津與日軍談判,試圖遏制事態擴大。此時南京國民政府判斷日軍有擴大侵略的可能,於是在通過談判、美英調停以阻止日軍進一步侵略的同時,也在進行軍事準備和部隊調動。7月11日,日本近衛文麿內閣決定向華北增兵,意圖事態升級為「北支事變」。

7月19日,宋哲元被迫接受日軍和談條件,以要求恢復至盧溝橋事變之前狀態為代價,而準備將北平守軍撤往保定以保全實力。次日,獲得增援的日軍再次發動進攻,並於25日攻占廊坊車站。

26日,日本司令員香月清司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並在北平廣安門與第二十九軍再次交火。7月27日,日軍進逼北平四郊。日軍並以3個師團兵力增援華北,另各派1個師團前往青島、上海。7月28日,日軍攻佔南苑,雙方交火激烈,副軍長佟麟閣、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陣亡,而第二十九軍全軍部隊在北平、天津一線與日軍全面交火。月底,日軍進佔天津、北平,第二十九軍主力退守保定一線,餘部由張自忠率領接受日軍條件而困居北平,平津作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