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朝鮮義勇軍
朝鮮義勇軍
時間
1942 ~ 1949
地點
中國、韓國
相關人物
武亭、朴孝三、朴一禹、崔昌益、方虎山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朝鮮義勇軍是1942年在中國山西省太行山脈一帶組成的一支朝鮮族部隊,屬中國共產黨麾下。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朝鮮義勇軍在國共內戰中十分活躍。
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布第六號大反攻命令。武亭率朝鮮義勇軍3000餘人從延安、太行、晉察冀等地出發向東北進發,投入國共內戰。
在中共基本奪取中國大陸之後,與北韓簽訂協議,將這些朝鮮人全部遣送歸國。其中,方虎山率領的第166師於1949年7月進入新義州,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6師。金昌德(李德山)率領的第164師進入羅南,被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5師。
許多朝鮮義勇軍的領導人在後來成為北韓政權中延安派的核心人物。但延安派人物最終在政治鬥爭中敗給金日成。
事件背景:
1934年在南京組建了朝鮮民族革命黨內部組織——「十月會」。共產國際朝鮮族老黨員韓斌,於1936年在南京領導朝鮮民族革命黨黨內組織「十月會」的改組,改組後的組織名為「朝鮮共產主義青年前衛同盟」,開始在韓國獨立運動中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1937年金九策劃的培訓「韓國光復軍」幹部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星子特訓第六期學習,同時上百名朝鮮共產主義青年前衛同盟的幹部在湖北江陵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班接受培訓。1938年,根據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意見,這批朝鮮幹部沒有赴延安,而是在武漢組建朝鮮獨立同盟並創設朝鮮義勇隊。
朝鮮義勇隊移往中國共產黨支配的地區華北地區,改組為朝鮮義勇軍,以參加過長征的朝鮮族人士武亭擔任司令官。不少從日本皇軍中逃脫的朝鮮族士兵加入了這支隊伍1939年在八路軍駐國統區各辦事處下屬各朝鮮義勇隊,審查甄別從國統區與淪陷區向抗日根據地轉送的大批朝鮮族革命青年。
Top
發生過程:
1942年籌建華北韓獨立同盟、延安朝鮮革命軍政幹部學校。朝鮮義勇軍總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朝鮮義勇軍接受八路軍領導,但保持了很高的獨立性。朝鮮義勇軍人數大約有數百人,其領導人之一崔昌益曾自負地稱之為「朝鮮人民唯一的武裝隊伍」。
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布第六號大反攻命令。武亭率朝鮮義勇軍3000餘人從延安、太行、晉察冀等地出發向東北進發。1945年11月初武亭抵達瀋陽。但由於1945年10月12日韓青率領的朝鮮義勇軍先遣縱隊(源自八路軍冀東曾克林部)進抵新義州國民高等學校,被駐朝蘇軍不允許進入北韓,20天後不得不從新義州撤回瀋陽。在此情形下,中共中央東北局批示,於11月7日在瀋陽召開朝鮮義勇軍軍人大會,武亭宣布編為7個支隊,赴在東北的朝鮮人聚居地開展,積極參加東北解放戰爭。1945年12月初,金枓奉、崔昌益、武亭、朴孝三、朴一禹等70餘幹部回到朝鮮。留在東北的朝鮮義勇軍分編為:
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南滿):支隊長王子仁(崔仁),政委方虎山,初期僅60餘名幹部。1945年底以發動組建的通化、柳河、清原各1個中隊,輯安、桓仁各一個大隊,編為第一支隊。1946年3月擴編為6個大隊,並改稱「李紅光支隊」。1948年4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師。1948年12月改編為解放軍第166師。1949年7月回朝鮮。
朝鮮義勇軍第1支隊(北滿):1945年11月19日,朱德海、李德山等19名幹部由瀋陽抵達哈爾濱。與1945年9月組建的哈爾濱保安總隊朝鮮人獨立大隊會合,11月25日在賓縣改編為第三支隊。支隊長金澤明、政委朱德海。1946年12月改編為松江軍區第8團。1948年4月參與組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1師為第32團。1948年12月改稱解放軍第164師。1949年7月回朝鮮。
朝鮮義勇軍第5支隊(東滿延邊):1945年11月於瀋陽組建,支隊長李益星,政委朴一禹。11月21日文正一率先遣隊抵達吉林市,當地蘇聯駐軍不同意其過境去延邊,暫時留在吉林市農村開展工作。12月8日文正一率領30餘幹部抵達延吉,支隊長李益星,政委朴一禹率支隊主力300餘人於1946年初抵達延吉。1946年3月,以第5支隊為骨幹,加上一部分關內八路軍漢族幹部,把1945年9月後當地組建的4個警備團改編為延邊警備第1旅,共6000餘人。獨立第6師。解放軍第156師。1950年4月回朝鮮。
朝鮮義勇軍第7支隊(東滿吉林市): 1945年11月21日,文正一率第5支隊先遣隊抵達吉林市,崔明等幹部留下,組建了吉林保安第7支隊,12月初進駐樺甸縣。1946年1月,保安第7支隊改稱朝鮮義勇軍第7支隊,支隊長崔明,政委朴勛一。1946年3月改稱樺甸縣保安團。1947年2月樺甸縣保安團改稱吉南軍分區兼第24旅的第72團。團長楊上堃。1948年4月參與組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1師為第33團。1948年12月改稱解放軍第164師。1949年7月回朝鮮。
在中共基本奪取中國大陸之後,與北韓簽訂協議,將這些朝鮮人全部遣送歸國。其中,方虎山率領的第166師於1949年7月進入新義州,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6師。金昌德(李德山)率領的第164師進入羅南,被改編為朝鮮人民軍第5師。
歷史影響:
許多朝鮮義勇軍的領導人在後來成為延安派的核心人物。而延安派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執政黨朝鮮勞動黨內的一個派系,成員是大多曾在193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延安參與革命的朝鮮人。中共原想指認武亭為朝鮮最高領導人,但蘇聯史達林強烈支持金日成,最終蘇共獲勝。
延安派在1950年代遭到金日成為首的游擊隊派的清洗,幾乎所有延安派成員也在八月宗派事件中被打倒。包括朴一禹、金枓奉、金雄、崔昌益、朴勛一、方虎山、張平山、朴孝三、金漢中、李益成、徐輝、尹公欽、金剛、李弼奎和金元鳳。
掃除延安派及黨內其他派系後,金日成掌握了朝鮮最高權力,提出主體思想反對事大主義。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