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時間
1943年11月10日 ~ 1946年04月20日
地點
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蘇聯
相關人物
羅斯福、邱吉爾、蔣中正、史達林、戴高樂、蔣廷黻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英語: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英文縮寫:UNRRA)創立於1943年,發起人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其名稱內之「聯合國」並非指後來於舊金山組成的聯合國,而是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同盟國參戰國家。

本質為福利機構的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成立目的乃於戰後統籌重建二戰受害嚴重且無力復興的同盟國參戰國家。其中,受害最嚴重的中國成為最主要被幫助國家,而施予幫助者則為美國、英國與加拿大。

1944年9月,中國政府向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要求的救濟總額為9.45億美元,以及2200名外國專家的服務。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最終在1945-1949年間向中國提供了總額為5.18億美元的各種援助,約等於庚子賠款(4.5億兩白銀)的兩倍。

1946年4月20日,聯合國成立國際難民組織,取代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事件背景:

1939年第二次世界戰爭爆發,當時的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

自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開始,中國就處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於中國戰場上牽制了大部分日本陸軍,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為「世界權力的託管人」,後來被稱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國」。中美英蘇作為四大國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簽字,之後在1943年的莫斯科會議所頒布的《四國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國」地位獲得進一步確認。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

隨著戰事在世界蔓延,許多同盟國成員皆受到戰火波及,為了協助盟友復興重建,同盟國領導國家美國、英國以及未受戰火洗禮的加拿大,陸續提供許多物資、經濟上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