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巴登巴登密約
巴登巴登密約
時間
1921年10月21日 ~ 1921年10月22日
地點
德國巴登巴登
相關人物
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
岡村寧次
、東條英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巴登巴登密約(日語:バーデン=バーデンの密約)是於1921年10月21日,由日本帝國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的同學永田鐵山少佐(時任瑞士使館武官)、岡村寧次少佐(當時在歐洲出差考察)、小畑敏四郎少佐(時任俄羅斯使館武官),在德國南部的療養地巴登-巴登聚會,基於對日本陸軍現狀的不滿,相約改革陸軍的構想。
次日陸士17期的東條英機少佐(時任德國駐在武官)從柏林趕來加入。 該盟約計劃主要目的是消除把持陸軍的長州派閥、革新人事、改革軍制、實行「軍主政從」,建立現代化「總體戰」體制,以及解決所謂的「滿蒙問題」。
該密約被視為日本軍人以圖實現軍國主義的目標,堪稱是日本軍隊法西斯運動的起點。也為日後1936年在東京爆發的二二六事件,以及法西斯最終在日本軍部及政壇的確立埋下了伏筆。
事件背景:
日本帝國自明治維新以來,不斷的現代化並逐漸茁壯,其奠基於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奪佔鄰國大批物資資源整軍建武發展軍事、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及加速國家資本工業化,而這些進化的歷程,與軍事上的高度發展有莫大的關係。
但日本帝國陸海軍仍有其弊病,軍方高層有著歷史相當悠久的派系鬥爭,最早為源自於明治時期的出身藩閥之別,大體上來說,長州派閥掌控陸軍,薩摩派閥則控制著海軍。若非兩派人馬出身,很難擠身陸海軍要職,且長此以往近親繁殖,造成發展阻礙。
派閥控制軍方,導致許多非兩派出身的年輕軍人不滿,因此醞釀改革,掃除派閥並且引進先進的現代化「總體戰」體制,進而盡速解決與中國之間的「滿蒙問題」。
Top
發生過程:
1921年10月21日,由日本帝國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的同學永田鐵山少佐(時任瑞士使館武官)、岡村寧次少佐(當時在歐洲出差考察)、小畑敏四郎少佐(時任俄羅斯使館武官),在德國南部的療養地巴登-巴登聚會,基於對日本陸軍現狀的不滿,相約改革陸軍的構想。
次日陸士17期的東條英機少佐(時任德國駐在武官)從柏林趕來加入。 該盟約計劃主要目的是消除把持陸軍的長州派閥、革新人事、改革軍制、實行「軍主政從」,建立現代化「總體戰」體制,以及解決所謂的「滿蒙問題」(中國東北地區)。
1922年至1923年間,永田和小畑歸國以後,再次會合,接觸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少壯軍官,1927年左右,逐漸聯絡主要是來自陸士15~18期生共十九人,結成了名為「二葉會」的佐級軍官小團體,定期活動。1929年,永田鐵山為發起人,「二葉會」與以國策研究為目結成的名為「周四會」(木曜會)的組織合併,結成了名為「一夕會」的少壯軍官組織。
作為一夕會發起人永田鐵山是核心人物,是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為主導。一夕會成立後,二葉會和周四會還繼續各自定期活動。
一夕會提出實行「軍主政從」,建設高度國防國家的國家改造主張,大力推進陸軍人事革新,安排要以陸軍大學校出身者為主;通過岡村寧次就任人事局補任課長以及後任課長磯谷廉介,努力安插一夕會成員謀取陸軍省與陸軍參謀本部的要職;對外重點推動在陸軍內部認識到以武力解決所謂「滿蒙問題」必要性,通過以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派赴關東軍任參謀,進行策劃準備攫取中國東北地區。
歷史影響:
永田鐵山和小畑敏四郎作為「巴登巴登密約」的參與者保持密切的關係,後來因觀念不和而分道揚鑣。小畑敏四郎作為皇道派的核心人物,與是統制派核心人物的永田鐵山、東條英機相互鬥爭,1932年關係徹底決裂。
1933年~1935年,陸軍內部的皇道派和統治派圍繞著對蘇聯對中國戰爭準備和陸軍領導權上鬥爭激化。1934年支持統制派的林銑十郎接任陸軍大臣,提拔永田鐵山任軍務局長,掌握了陸軍的人事。
1935年相澤事件中陸軍省軍務局長永田鐵山被刺殺,而1936年更是發生皇道派青年軍官發動兵變的「二二六事件」,後來「肅軍」運動中皇道派勢力被清洗,小畑敏四郎受牽連被轉入預備役,由統制派確立了控制陸軍領導權,中心人物是東條英機。
二二六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恢復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原先內閣成員中的陸海軍大臣職務規定必須是由退役的大將所擔任,而此一制度的回復使得現役的陸軍大臣和軍方利益掛勾,只要與軍方的觀點相衝突,後者即可讓陸軍大臣請辭,迫使內閣進行重組,並拒絕派出該職位的繼任者。換句話說,內閣是否能維持全受到軍方所影響。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