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華民國童軍
中華民國童軍
時間
1912年02月25日
地點
中國、台灣
相關人物
嚴家麟、張忠仁、楊惠敏、鄧傳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華民國童軍,是目前在中華民國的童軍組織,創立於1912年,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原本僅限男性參加,現在已是男女混合的屬性。舊稱中國童子軍、中國童軍,2009年6月7日改為現名。
隨著中華民國的誕生,在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於武昌文華書院成立中國第一個童軍團,使得童軍運動快速推廣至整個中國。
從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到1941年為止,總會員數達到57萬人;然而在1949年,因國共內戰使得童軍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50年才在臺灣重新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並重新回到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以Boy Scouts of China英文名稱登記。
事件背景:
童軍運動開始於1907年,那時英國陸軍的中將羅伯特·貝登堡,在英國的白浪島舉辦第一次的童軍露營。貝登堡以他早期的軍事著作為基礎,在他的著作《童軍警探》(倫敦,1908年)寫下了童軍運動的原則,並受到叢林印地安人創辦人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基督少年軍創辦人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的影響和出版家西里爾·亞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紀的前半期,這個運動發展成包括3個童軍年齡層(幼童軍、童軍和羅浮童軍)和3個女童軍年齡層(幼女童軍、女童軍和蘭姐女童軍)。
在《童軍警探》出版後,童軍運動開始在大英帝國各地,自發性地快速成立相關組織和小隊。第一個在當時英國以外特許成立的英屬殖民地童軍團,是在1908年的直布羅陀,很快的馬爾他也跟進成立。第一個在當時海外英國自治領特許成立的童軍團是加拿大,其後跟進的是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智利是第一個非英國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領成立童軍團的國家。
在1910年,阿根廷、丹麥、芬蘭大公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希臘王國、英屬印度、英屬馬來亞、墨西哥、荷蘭、挪威、俄羅斯、瑞典和美國都有童軍組織。第一次的童軍大會,在1910年的倫敦水晶宮舉行,共出席了約10000名童軍成員和1位女童軍成員。
Top
發生過程:
隨著中華民國的誕生,在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於武昌文華書院成立中國第一個童軍團,使得童軍運動快速推廣至整個中國。
1913年,上海華童公學校長康普(Kemp)舉辦童子軍教育會議,會中決定採用「中華童子軍」之名稱,並成立「上海中華童子軍協會」推廣童軍運動;1915年,第二屆遠東區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運動會期間有多達300位的童軍成員參與運動會之服務,負責維持會場秩序、協助辦理場務,同時表演童軍操法、救護、旗語、炊事等各項技能,讓各地人士認同童軍教育的重要,並決定組織「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
在1930年,第一屆中國童子軍大露營在南京舉辦,共有3575人出席;第二屆中國童子軍大露營也在南京舉辦,共13268人出席。1934年,在張忠仁的提議下,「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成立於南京,並於1937年成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一員,與各國童軍運動相互交流聯繫。
1937年7月7日發生蘆溝橋事變,中日之間開戰,同年8月13日爆發八一三淞滬戰役,日軍全面大舉進攻上海。10月26日爆發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由第八十八師第524團團長謝晉元中校所率領的該團第1營死守與上海公共租界僅有一條蘇州河之隔的四行倉庫,作為中方軍隊在撤退至上海西部郊區的過程中、對日軍的牽制。
10月28日夜間,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成員楊惠敏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所穿著的童軍服底下,冒著戰火危險自公共租界出發成功泳渡蘇州河,並獲得謝晉元的接見將國旗送至四行倉庫。楊惠敏也攜帶了一份四行倉庫守軍人員的名單返回公共租界,當時名單上共有800個人名,因此被稱為「八百壯士」,楊惠敏所送至的國旗隔天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大大的鼓舞振奮了守軍士氣與隔岸觀戰的民眾,並獲得當時駐紮在租界內的世界各國媒體之讚揚。事後楊惠敏的事蹟被編寫入中華民國各級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中,使得他們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從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到1941年為止,總會員數達到57萬人;然而在1949年,因國共內戰使得童軍運動暫時中止,直到1950年才在臺灣重新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並重新回到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以Boy Scouts of China英文名稱登記。1942年2月25日,童軍總會採納榮譽評判委員會之評定,授予嚴家麟「中華民國童軍創始人」之榮稱。同時決定2月25日為「中華民國童軍創始紀念日」。
中華民國童軍的最高首長稱為會長,為榮譽性質,由中華民國總統兼任。實際執行中華民國童軍運作的最高首長稱為理事長,由會員代表大會選出的理事會成員經選舉產生。目前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底下共有五組且設有國家研習營與13個委員會和2個獨立機構,負責處理童軍相關事務。
歷史影響:
自從1912年創辦以後,中國各大都市,如:上海、廣州、天津等地教會與學校,亦相繼舉辦,以後全國各紛紛響應仿效成立童軍組織。
1926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廣州開會,當時青年部鑒於童軍既無統一領導機構,且組訓工作均各自為政,更無適當的訓練教材,致失卻訓練重心。該部建議童軍教育由中國國民黨負責辦理,以便領導青少年。遂成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主持其事,從此中華民國童軍進入有統一組織與中心訓練的新階段。
1935年,童軍總會為感謝中國國民黨的扶持與領導,決定以3月5日為「童軍節」,以資紀念。
1943年經教育部、內政部、社會部追認,並呈奉行政院以仁陸字第769號指令准予備查,此一節日,逐成為法定紀念日。
由於目前兩岸分治的狀況,為了區別與對岸的不同,2008年6月1日,第22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將「童子軍」修正為「童軍」,「中國童子軍」修正為「中國童軍」;2009年6月7日第22屆第3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改為現名,修改諾言,並將《中國童子軍歌》修改成《中華民國童軍歌》和歌詞修正,消除「中國」字樣。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