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台共學制度
日台共學制度
時間
1922 ~ 1945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田健治郎、長谷川清、安藤利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日台共學制度為台灣總督府於1922年-1945年所實施的重要同化政策。該制度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實施於1922年,第二階段則為1941年。
為了加強對台灣的同化,台灣總督府分別於1919年及1922年頒布台灣教育令。該命令強調台籍學童或台籍學生,如具備國語(日語)能力者,即可不必受入學資格的限制。此項命令並適用於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
1941年,台灣實施皇民化,日台共學制度實施更為徹底。除了將小學校、公學校等更名為相同的國民學校等,也在台灣實施與日本本土相同的教育方式與內容。
另外在形式上,本為日人所設立的各級教育必須全部開放與台籍學生競爭。
事件背景:
日本治台初期,台灣抗日運動相當盛行,日本當局除以武力鎮壓外,竭盡全力建立其統治體制,部署官署機構,鞏固開發基礎,並設法安撫居民。一切措施猛寬應時適度運用,以樹立台灣之全面基礎為首要。
而在這種情況下,統治機器與不同文化人民間的溝通用義務教育,成為基礎中的基礎。而事實上,大多限定日籍資格才能就讀的日治時期中等或高等教育政策,對台灣人而言,其成就與影響,大大遠不如基礎教育。
而基礎的義務教育在初期依然分為小學校(日本人就讀)、公學校(漢人就讀)及蕃童教育所(原住民就讀),在考試制度上也不公平(同樣的分數,日本人能就讀較好的學校),顯示日本人存有殖民者的階級心態。
1895年7月14日台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執掌台灣教育事務。他在《設置台灣公學校意見》一文中,建議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台灣總督府遵循其意見,在同年於台北市芝山岩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也是台灣第一所小學(今台北市士林國小),此小學基本上為實驗性的義務教育。隨後,該處所雖發生六氏先生事件,台灣總督府仍於翌年在全台灣創立國語傳習所,設置更多義務小學。1898年,國語傳習所並升格至公學校。
日治時期的義務教育除了公學校等制度外,還有專門為台灣原住民設置,且為理蕃政策重點工作的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及專門容納日籍學童的小學校。
殖民當局對於義務教育的規範十分嚴格,1919年發布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大多數漢人兒童就讀公學校,僅有日本學子與少數社會上層的漢人學童能在師資設備較佳的小學校學習(遵循日本內地小學校令規定)。
Top
發生過程:
1919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民族自決風潮湧起,日本政府提出內地延長主義反制,且因為當時以1919年發生的朝鮮獨立運動為首,世界各殖民地受世界大戰後民主主義思潮影響,民族自決運動澎派。對此種種,田健治郎乃發布第二次台灣教育令,以同化主義來安撫民心。
1922年,總督府第二次發布《台灣教育令》,要使台灣教育體系與日本內地一體化與學制銜接,除初等教育外,中學以上學制宣稱施行內台共學,並停止使用「內地人」、「本島人」等差別性的稱呼。原則上,中等學校以上為日台共學;而初等教育規定日籍子弟入小學校,台籍子弟入公學校。
該命令強調台籍學童或台籍學生,如具備國語(日語)能力者,即可不必受入學資格的限制。此項命令並適用於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
1941年3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台灣教育令》第三次發布,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保留部分蕃童教育所),義務教育學制才形式上統一但教材仍有分別,原小學校用第一二號課表且分為初等科及高等科(相當於今國二程度),原公學校用第三號課表,不分初等科及高等科。
而不管哪種學校形式,除了特殊的原住民教育體系之外,日治時期的教育關法令明定,該教育場所以中央或地方的經費開辦,而就學資格則為8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除了基本年齡限制之外,這些法令還詳細明定該六年制的義務教育應教授的科目為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等,並要求一定師資與適當例假日設計。1943年4月1日正式實施六年制義務初等教育。
歷史影響:
日台共學制度推行後,因為日台教育程度上的差異,原專供臺灣人就讀的中學湧入更多日本人,一度反造成臺灣人中學以上就學率降低。
台灣實施皇民化後,日台共學制度實施更為徹底。除了將小學校、公學校等更名為相同的國民學校等,也在台灣實施與日本本土相同的教育方式與內容。
另外在形式上,本為日人所設立的各級教育必須全部開放與台籍學生競爭。不過,此制度仍多少為台灣部分教育機構抗拒,例如:國民學校仍分為甲乙科,甲科國民學校專供日籍;專科或大學故意刁難台籍入學者的情事仍相當普遍。在此情況下,教育管道受限的台籍學生多選擇留學日本或中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