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日台共學制度
日台共學制度
時間
1922 ~ 1945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田健治郎、長谷川清、安藤利吉
日台共學制度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日台共學制度為台灣總督府於1922年-1945年所實施的重要同化政策。該制度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實施於1922年,第二階段則為1941年。

為了加強對台灣的同化,台灣總督府分別於1919年及1922年頒布台灣教育令。該命令強調台籍學童或台籍學生,如具備國語(日語)能力者,即可不必受入學資格的限制。此項命令並適用於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

1941年,台灣實施皇民化,日台共學制度實施更為徹底。除了將小學校、公學校等更名為相同的國民學校等,也在台灣實施與日本本土相同的教育方式與內容。

另外在形式上,本為日人所設立的各級教育必須全部開放與台籍學生競爭。

事件背景:

日本治台初期,台灣抗日運動相當盛行,日本當局除以武力鎮壓外,竭盡全力建立其統治體制,部署官署機構,鞏固開發基礎,並設法安撫居民。一切措施猛寬應時適度運用,以樹立台灣之全面基礎為首要。

而在這種情況下,統治機器與不同文化人民間的溝通用義務教育,成為基礎中的基礎。而事實上,大多限定日籍資格才能就讀的日治時期中等或高等教育政策,對台灣人而言,其成就與影響,大大遠不如基礎教育。

而基礎的義務教育在初期依然分為小學校(日本人就讀)、公學校(漢人就讀)及蕃童教育所(原住民就讀),在考試制度上也不公平(同樣的分數,日本人能就讀較好的學校),顯示日本人存有殖民者的階級心態。

1895年7月14日台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執掌台灣教育事務。他在《設置台灣公學校意見》一文中,建議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台灣總督府遵循其意見,在同年於台北市芝山岩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也是台灣第一所小學(今台北市士林國小),此小學基本上為實驗性的義務教育。隨後,該處所雖發生六氏先生事件,台灣總督府仍於翌年在全台灣創立國語傳習所,設置更多義務小學。1898年,國語傳習所並升格至公學校。

日治時期的義務教育除了公學校等制度外,還有專門為台灣原住民設置,且為理蕃政策重點工作的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及專門容納日籍學童的小學校。

殖民當局對於義務教育的規範十分嚴格,1919年發布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大多數漢人兒童就讀公學校,僅有日本學子與少數社會上層的漢人學童能在師資設備較佳的小學校學習(遵循日本內地小學校令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