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臺灣銀行券
臺灣銀行券
時間
1899年09月29日 ~ 1946年09月01日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添田壽一、柳生一義、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
臺灣銀行券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臺灣銀行券為臺灣日治時期於臺灣通行的貨幣,由臺灣銀行發行,實際使用年限約從1900年代初至1946年。若除去清治時期不具「準備金」概念的銀兩與匯票,臺灣第一張紙鈔應該是1899年9月發行的臺灣銀行券之壹圓銀券。

1899年3月日本政府修改《臺灣銀行法》,日本政府以100萬元為額度認購臺灣銀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同年9月26日開始營業。三日後的9月29日,臺灣總督府發行臺灣銀行券之壹圓銀券。

臺灣銀行券由「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代為承印,正面為鳳凰圖案,背面記有漢文「憑票在臺灣銀行隨時換銀壹圓;遇有將票私行假造或為改作,定按國律治罪不貸」作警語。

而此貨幣單位於1946年9月1日起與舊臺幣同等價收兌,共收兌34億4仟3佰70餘萬元;而該收回之銀行券,全數予以銷毀。

事件背景:

清朝統治台灣後,因台灣位處海外,錢糧轉運成本高;白銀流通量少,銀錢比價高。而清朝最初也不發行銀票,後因國家經濟困難,於咸豐三年(1853年)發行戶部銀票,以銀兩為單位,上書滿文、漢文兩種文字,後又發行大清寶鈔,同時,民間也發行銀票,稱「私鈔」,質量較差,且有濫發現象。

清發行的銀票由於面額複雜,很快就貶值,清政府於同治後停止使用銀票,行銅錢。在貨幣方面,因經濟流通緣故,台灣則與大陸相同。

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與日本,1895年5月,日軍在澳底登陸臺灣,臺灣日治時期開始。1897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臺灣銀行法》,11月成立「臺灣銀行創立委員會」,開始展開籌備臺灣銀行的工作,並準備改革台灣的幣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