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平證券交易所
北平證券交易所
時間
1918 ~ 1939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王景芳、岳榮
資料來源:大柵欄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平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18年,是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當初設立北平證券交易所的原因並非是因為北京地方經濟的發達,而純粹是由於北洋政府濫發公債的緣故。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於南京,公債的發行中心也隨之南移,北平證券交易所經營的公債失去了往日的優勢,經營狀況每況愈下。1933年上半年,北平證券交易所的手續費收入只有1677元,已經無法維持其正常的營業,陷入了停頓的狀況。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由於戰火紛飛,股市交易更是完全停擺,北平證券交易所於1939年初乾脆完全歇業,即便抗戰結束後也未復業。
事件背景:
清朝末年,隨著中國開展洋務運動,一批官督商辦和完全商人獨資的企業開始興起,為了融資,這些企業開始依樣畫葫蘆,學習洋人的辦法,也開始從事股票投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批華商股票掮客。這些人不僅十分瞭解股票,而且與企業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從事股票買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由於當時中國沒有專門的股票交易所,為了買賣股票,這些最早的股票經理只好到當時大家都聚會的場所—茶館來進行股票交易。這種當時在茶館喝茶的行為稱之為茶會。每天早上,這些人來到一些著名的茶館,舉辦茶會,大家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當然主要是交換信息、洽談交易,不過這種交易都是口頭成交,在之後才將交易落實。當然也有直接將證券拿到茶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或者依據比價,將證券換手。
對於證券交易的積極意義,中國的政治家早就有所認識。早在1904左右,梁啟超就提出組建證券交易所的建議,但清政府沒予理會。1907年,袁子壯等人又重新提出建立交易所的建議,得到的是與梁啟超一樣的命運。
這種茶會代行證券交易的方式一直延續了很長的時間,一直到1914年秋天上海股票交易公會成立,證券交易才開始逐漸走向正式。
Top
發生過程:
清政府垮台、民國政府成立之後,1912年民國政府農商部召集全國工商鉅子討論設立證券交易所的問題,1914年12月,民國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法》,這使得交易所的成立水到渠成。
1916年,孫中山聯合上海商業名人虞洽卿向北京政府提出創立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孫中山期望通過此舉獲得革命活動的經費。在北洋政府的眼裡,孫中山提出這項要求有些「不良」企圖,所以對此申請千方百計加以拖延。
正在這個時候,號稱狀元企業家的張謇也發電反對,這恰好也給北洋政府解了圍。張謇倒不是反對孫中山,而是在出於自己的商業利益考慮。從清末進行商業活動以來,張謇在此時已經擁有鹽業、紗廠、棉花種植業等大企業,建立證券交易所,為企業發展融資一直是張謇的計畫。
另外張謇的反對也有著一定正當的商業理由,他以國際慣例為依據,指出證券交易所只能交易證券不能涉及物品交易,而且依據1914年的證券交易法,交易所不能有外資持股,而在虞洽卿的方案中,恰恰就有著外資的身影。正是在張謇的反對之下,虞洽卿等人的申請便被吊在半空之中,遙遙無期的擱置起來。
在上海交易所的申請被擱置的同時,北京的證券交易所卻在緊張籌備之中。1916年,華北尤其是京津地區暴發了「京鈔」信用危機。為了解決危機,北京政府決定發行公債來平抑,由此成立證券交易所就成為一件迫切的事情。就在該年,在王景芳、岳榮等人的發起下,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包括公債券、中外銀行發行的鈔票以及股票。
北平證券交易所股票的票面以豎式設計、大氣端莊、開門見山。大前門京師正門圖案壓頂高懸,與紫色邊框連貫一體,紫色前門—紫禁城一目了然。二排英文「北平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三排六個大字「政府特許專設」,四排花框內為每股銀元價格,五排北平證券交易所公司大印,六排綠地顯字股數,七排為股票序號。框內圓圈形北平證券交易所股票字母縮微排列,
但設立北平證券交易所的原因並非是因為北京地方經濟的發達,而純粹是由於北洋政府濫發公債的緣故。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於南京,公債的發行中心也隨之南移,北平證券交易所經營的公債失去了往日的優勢,經營狀況每況愈下。
1933年上半年,北平證券交易所的手續費收入只有1677元,已經無法維持其正常的營業,陷入了停頓的狀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北平證券交易所於1939年初歇業。
歷史影響:
北平證券交易所是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交易所一旦設立,其收益就讓商人們眼睛一亮,當時的報紙報道,在這段時間裡,幾天就有一家交易所成立,十餘天就有一個信託公司向讀者作投資廣告。
在這種風潮之下,交易的物品也擴充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不僅原來的雜糧、絲棉等重要物品可以投機交易,而且像蠟燭、肥皂之類的也在交易之列。這些交易所的設立再也不是為了商品交流的方便,其根本的目的就在於提升股價,而且只要交易所一設立,其交易物品連帶本所股價都一路飆升,全國從巨富到小市民都陷入風靡追捧交易所的狀態。
但瘋狂的投機早就超出了中國經濟的實際,到1921年初,中國的交易所數目已接近200家。證券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結果,以中國當時的經濟發達程度,一個地區設立一個交易所已經超出實際能力。
這種畸形的發展嚴重違背了經濟的實際情況,所以到了1921年年底,交易所難以為繼,由門庭若市迅速變為門可羅雀,交易所本股股價一瀉千里,原來一股難求的股票現在變成了燙手的山芋,交易所紛紛破產。
到1922年,瘋狂的交易所熱潮終於降下帷幕,在證券泡沫破滅之後,存活下來的交易所只剩下6家,北平證券交易所,但也每況愈下,而信託公司也只剩下兩家。中國由此進入了一段證券交易的冰河期。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