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崇雅社
崇雅社
時間
1916年08月03日 ~ 1919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田際雲、田雨農、鐵寶山、梁桂亭、金少梅、福芝芳
資料來源:梅蘭芳紀念館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崇雅社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招收女性的戲劇科班,1916年8月3曰由京劇演員田際雲在北京成立,由其子田雨農任社長,於1919年解散。
早期京劇未有女演員,直到清同治年間才開始在上海出現,但女演員的訓練大多是由師父私下教授,而沒有類似男性演員科班的訓練機構,至到崇雅社的成立。
崇雅社一共招收了女學生57人,兼授京劇和梆子戲,雖然僅成立三年,但不少著名演員出生於此,包括如老生鐵寶山、小生梁桂亭、旦角金少梅、福芝芳、淨角張子壽等。如同其他科班一樣,崇雅社常舉辦不少演出,其首次演出在1916年8月14日,在北京的天樂園。
雖然1919年之後崇雅社解散了,但名演員如金少梅、福芝芳等仍然用崇雅社的名義,演出於當時北京女演員的集中地城南遊藝園,在游藝園演出劇班的配角班底也大多出生於崇雅社。
事件背景:
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崑劇逐漸衰落,崑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大量的湖廣演員進京表演,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造成劇團的大融合,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早期京劇未有女演員,直到清同治年間才開始在上海出現,但女演員的訓練大多是由師父私下教授,而沒有類似男性演員科班的訓練機構,至到崇雅社的成立。
Top
發生過程:
1916年京劇演員「響九霄」田際雲於北京創立崇雅社,這是中國歷史上首創的女科班,共招收女學生57人,兼授京劇、梆子,培養了生、旦、淨、醜的各行女演員。
出於此科班的有老生鐵寶山、李伯濤等,小生梁桂亭等,武生梁春樓、粱瑞樓等,旦角金少梅、福芝芳、常九如、張碧玉、鄭菊芳(武旦),淨角張子壽、范風茹、龔翠蘭等均曾享名一時;該科班於1916年8月14日於天樂園首次亮相,劇目為《池水驛》、《汾河灣》、《賈家樓》等,隨之又演出了《二進宮》、《青石山》、《惡虎村》等諸多劇目。
科班歷時三年,於1919拆散。後來金少梅、福芝芳等仍以崇雅社名義演於城南游藝園。碧雲霞、秦雪芳、雪艷琴、孟麗君、孟小冬、雲飄香、於紫雲、於紫仙、蓋榮萱、蓉麗娟、李桂芬、李慧琴、方震濤;蘇蘭舫、郭瑞卿、任絳仙、章遏雲等相繼在此演出時,班底基本是原崇雅社演員,仍保持坤班的性質。田際雲晚年仍拄拐杖多次來此進行藝術指導。
1919年之後崇雅社解散了,但名演員如金少梅、福芝芳等仍然用崇雅社的名義,演出於當時北京女演員的集中地城南游藝園,在游藝園演出劇班的配角班底也大多出生於崇雅社。
歷史影響:
崇雅社的成立,自然有其原由,民國成立之初,1912年曾開放女演員演戲,女觀眾也可進戲園看戲,但為時短暫,1913年北京政府又下令,禁止男女演員同台演出。
女演員要演戲必須單獨成立坤(女)班,各種行當角色,全由女演員擔當。而歷史造成的男演員人數眾多、劇藝造詣精深,聲勢地位占絕對壓倒優勢的狀況,對女演員來說是極其嚴峻的挑戰。為此,女演員不能只憑色相,必須要有超絕的技藝,才能與男演員一較短長。
崇雅社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招收女性的戲劇科班,1916年由京劇演員田際雲在北京成立,於1919年解散。早期京劇未有女演員,直到清同治年間才開始在上海出現,但女演員的訓練大多是由師父私下教授,而沒有類似男性演員科班的訓練機構,至到崇雅社的成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