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注音字母方案
注音字母方案
時間
1918
地點
中國、台灣
相關人物
章太炎、黎錦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注音符號,舊稱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韻母16個)。
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但在主要之標準漢語工具書仍可見其蹤影。
在臺灣,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也有不少幼稚園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注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其推廣相當普遍,多數電腦使用者均熟練使用。
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學校不教注音符號,但是一些字典、詞典都通過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並列使用的方式給字詞注音,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事件背景:
明清兩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周邊國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官話。清代以來,北方官話的影響逐漸擴大。
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標準語歷史上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0年,將官話定名為「國語」的提議者、資政院議員。江謙再次在《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提出「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的主張。
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自清末以來的國語制定運動,主要確定了標準語音的制定和國音符號(第一式)。在標準語音的制定方面,以北方官話(京音)為基礎。
儘管明清官府並沒有對官話正式命名(「官話」是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稱呼),也沒有將官話進行推廣,但它對中國普通百姓語音的影響是巨大的。
Top
發生過程: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正式制定「注音字母」。以章太炎記音字母為基礎,從該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並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佈,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順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以「見溪」開始,「來日」結束。
1919年重新排定注音字母,依發音部位排列並分組,1920年,增字母「ㄜ」排列於「ㄛ」之後,共計達40個。1930年,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中文以北京音為標準,本來的三個注音符號「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後標註為只作拼寫方言之用。注音符號表成為現在使用的形式。
1932年教育部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彙》特組會議」時決定,為了便利說明,添補一個注音符號「ㄭ」(U+312D.svg),作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個聲母單獨成音節時的省略韻母(即虛母)。另外有三個注音符號ㆭ(-ng)、ㆬ(-m)、乃(-n),用作解釋聲隨韻母(ㄢ、ㄣ、ㄤ、ㄥ)時使用,(-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筆直豎,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為ㄚ+(-n)、ㄣ為ㄜ+(-n);同理,複韻母ㄞ解為ㄚ+ㄧ、ㄠ為ㄚ+ㄨ。ㆭ、ㆬ、(-n)絕少單獨使用,「嗯」常唸作「˙ㄣ」,也有人唸成「˙(-n)」。但以上符號只作為發音輔助說明用 未列入正式符號表中。
198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羅馬字拼寫的「注音符號第二式」,注音符號因此又稱為「第一式」。
注音聲調採用黎錦暉的提案:直寫時調號標在聲母韻母左方;橫寫時調號標在左上方。而輕聲在直寫時則是標在最上方;橫寫時標在最左方。輕聲只是將字輕讀,一般而言不列入四聲。
依照中華民國教育部於民國24年規定,注音符號的「ㄧ」在直寫時要寫成「一」、而橫寫時寫成「丨」。台灣國語教育一般使用直寫,故在台灣一般人並沒學過「丨」,在橫寫時亦寫成「一」。但為因應電腦化,要輸入直的「丨」較為困難,故自民國97年起,橫式以寫成「一」為原則,亦可寫成「丨」。[2]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提倡橫寫,故字典等採用的注音符號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狀。
歷史影響:
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如今在中國大陸及港澳,雖然學校不教注音符號,但是一些字典、詞典都通過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並列使用的方式給字詞注音,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臺灣自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收後,注音符號成為國語教育的重中之重,現在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也有不少幼稚園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注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其推廣相當普遍,多數電腦使用者均熟練使用。
在臺灣話、客家話的教學上,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稱之為「臺語方音符號」,比如臺灣話音節的ㆭ、ㆬ,被正式訂為臺語方音符號,載入Unicode注音符號擴展區用字,(-n)則沒有收入,故無法顯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