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臺灣美術展覽會
臺灣美術展覽會
時間
1927 ~ 1936
地點
台灣台北
相關人物
鹽月桃甫、鄉原古統、石川欽一郎、郭雪湖、呂鐵州
資料來源:李梅樹紀念館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為「臺展」,或稱作「灣展」,為臺灣第一個大型美術展覽會。時間自1927年至1936年共舉辦十回,主辦單位為台灣教育會,係隸屬於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的外圍法人組織。1937年原預計轉由臺灣總督府舉辦但因中日發生廬溝橋事件(當時稱為「支那事變」)而停辦,1938年方由臺灣總督府舉辦第一回,至1943年共計六回,簡稱「府展」。
台展由台灣教育會主辦,可以知道對殖民當局而言,展覽會是一種教育手段。文教局長石田英彥於第一屆台展前即著文提及:「為島民提供嗜好與鼓吹其興趣。」可以知道這是「提升」台灣人民水準品味的方式,更清楚的說,即是某種「同化」的方法。透過美術展覽會的舉辦,宣傳日本品味及日本審美觀念,是台灣人能「訓化」成能為母國所用之民,亦是向國際宣揚殖民地政績的一個重要方式。
事件背景:
台展的最初構想,原本是一些在台的日本籍美術教師和一些美術愛好者所推動,原先希望是由民間來推動舉辦。當時的雜誌《台灣時報》曾刊出鹽月桃甫的文章,當中提及他與鄉原古統、石川欽一郎等人在台北新公園附近商討有關籌辦台灣美術展覽會事宜。
不過當他們將此事向官方通報後,官方人士向他們表示想由總督府當局來主辦這場展覽會。後來台灣美術展覽會由台灣教育會主辦,名義上雖然是民間的法人,但其中的主要成員均為總督府的重要官員,因此台展其實是可以被視作帶有殖民地當局品味的官方展覽活動。
Top
發生過程:
1927年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開始在台北舉辦,接著每年舉辦一次。第一回至第三回在樺山小學校大禮堂(今新聞局北邊址),第四回在臺灣總督府舊廳舍(今臺北市中山堂址),第五回至第十回在台灣教育會館。展覽分為東洋畫部、西洋畫部兩個部門。
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上,許多原先頗負盛名的畫家都遭落選的命運,如蔡雪溪、呂鐵州、李學樵、國島水馬。臺籍畫家中,只有當時年輕且沒沒無聞的陳進、林玉山、郭雪湖三人入選,史稱「臺展三少年」。
因此,憤憤不平的落選畫家們,在中治稔郎的發起下,於臺灣日日新報社三樓舉行落選展。希望激起輿論的力量,對評審的結果進行反擊。其中呂鐵州的〈百雀圖〉甚獲好評,使得主辦臺展的臺灣教育會遭到各界猛烈的抨擊。
1930年的第四回展覽會,對臺灣東洋畫而言,這一屆象徵著新的階段。首先,展覽的給獎制度在特選外增設臺展賞、臺日賞。接著,鄉原古統提出「臺展型」、「異於臺展型」兩種概念。針對前者,鄉原認為:「臺展的東洋畫,逐漸的形成了『臺展型』,這在會場上普遍可以看到。林玉山的〈蓮池〉與陳進的〈年輕的日子〉是此臺展型正統的特優者......」而對於後者,則主要對於蔡媽達的〈姊妹弄唵蝶〉而評論:「...作者到北京學畫,所以遠離臺展型,另具特異的風格。」由此可見,會場已逐漸形成主流的藝術風格。
1932年第六回,最大的特色是許多女畫家參展,例如林阿琴、周紅綢、陳雪君、彭蓉妹、謝寶治、邱金蓮。她們都是出身臺北第三高女的學生,師從鄉原古統。這些作品都是畫單株植物,畫風和鄉原相當接近,用線條去突出色面。
1937年原預計轉由臺灣總督府舉辦但因中日發生廬溝橋事件(當時稱為「支那事變」)而停辦。
歷史影響:
受到中日戰爭的影響,從1938年開始至1943年,原本的台灣美術展覽會改由台灣總督府舉辦,簡稱「府展」,一共舉辦了六屆。
美術史學家亦將此段時期的展覽與之前的台展併稱為「台展」或「灣展」,因其展覽的品項與參展的畫家都大同小異,僅是主辦單位由台灣教育會移轉至臺灣總督府文教局,所以被視作一個完整的時期。
政府想要介入美術展覽活動,自有其重要的政治意涵。台展由台灣教育會主辦,可以知道對殖民當局而言,展覽會是一種教育手段。文教局長石田英彥於第一屆台展前即著文提及:「為島民提供嗜好與鼓吹其興趣。」可以知道這是「提升」台灣人民水準品味的方式,更清楚的說,即是某種「同化」的方法。透過美術展覽會的舉辦,宣傳日本品味及日本審美觀念,是台灣人能「訓化」成能為母國所用之民,亦是向國際宣揚殖民地政績的一個重要方式。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