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四軍改編
新四軍改編
時間
1937年10月12日 ~ 1947年01月23日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葉挺
、
項英
、
陳毅
、
劉少奇
、
粟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軍隊。
新四軍是主要由項英創建的,實質不受國民政府指揮的中共軍事力量。抗戰結束後,新四軍番號繼續被沿用到1947年1月才撤銷,原新四軍部隊主力除第3師(黃克誠部)開赴東北加入東北野戰軍,第5師(李先念部)改編為中原軍區外,其餘主力改編為華東野戰軍,1949年1月改稱第三野戰軍。
1941年1月發生新四軍事件,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餘人由涇縣雲嶺地區出發,經江蘇南部向長江以北轉移。行至茂林地區時,遭到國軍顧祝同以新四軍「違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襲圍攻國軍第40師」為理由,將新四軍軍隊包圍和襲擊,雙方火線衝突進行了七天七夜。
新四軍事件發後,蔣中正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命令,但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該番號直到1947年國共內戰時才遭撤銷。
事件背景: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國軍在蔣中正的領導下進行第五次圍剿,紅軍的一部分成功突圍,進行長征,其餘的留在南方進行游擊戰。
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或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編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指揮官顧祝同),並規定在蘇北、皖南地區擔任游擊。
隨後,經國民政府與中共中央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兼政委,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
Top
發生過程:
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後移至皖南歙縣之岩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新四軍改編後,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江南抗日前線。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
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1940年4月15日,毛澤東、王稼祥電令項英、劉少奇發動黃橋事件夾擊國民革命軍韓德勤的部隊,此行動造成第三戰區的極大不滿並為新四軍事件埋下禍根。
1940年10月19日,蔣中正發出「皓電」,限令黃河以南新四軍於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餘人由涇縣雲嶺地區出發,準備分左、中、右三路縱隊,經江蘇南部向長江以北轉移。5日,部隊行至茂林地區時,遭到顧祝同以新四軍「違抗中央移防命令,偷襲圍攻國軍第40師」為理由,將新四軍軍隊包圍和襲擊。
周恩來在13日向國民黨提出抗議。兩黨交涉期間,雙方火線衝突進行了七天七夜,新四軍因兵力薄弱陷於絕境。
為保全部隊,新四軍軍長葉挺致書上官雲相,表示願往上官總部協商。14日葉挺一到上官處即被扣押,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於突圍時陣亡。
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被副官劉厚總用手槍殺害於涇縣蜜蜂洞。同日,新四軍茂林陣地完全被占領。全軍約9000人,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陣亡。
1941年1月,新四軍事件發後蔣中正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新四軍事件中與國民政府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在華中活動。
1941年至1943年,新四軍進行了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磨擦鬥爭,渡過了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期。
1944年,新四軍展開局部反攻,發起了包括車橋戰役、蘇中1944年夏季攻勢、蘇中1944年秋季攻勢等一系列戰役,先後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向浙江、河南發展、迎接戰略反攻的部署,新四軍第1師主力渡江南下,與蘇南部隊和浙東遊擊縱隊會師,成立蘇浙軍區。新四軍第4師主力西征豫東,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第5師派出河南挺進兵團北上,開闢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5師還與南下的八路軍第359旅會師,成立了鄂豫皖湘贛軍區。
歷史影響:
新四軍總結新四軍事件的教訓,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和抗日根據地建設,並根據鬥爭需要,實行主力地方化,先後成立蘇中、淮南、蘇北、淮北、皖江等軍區以及許多軍分區,發展了地方武裝和民兵。
1945年對日戰爭結束後,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新四軍主力北移山東,江南的新四軍部隊移往蘇北。1946年1月7日,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成立「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軍。
1946年6月,國軍以30萬人圍攻由新四軍第5師改編的中原軍區,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國共內戰重新爆發。1947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撤銷華中野戰軍、華中軍區、山東野戰軍、山東軍區和新四軍番號,原新四軍主力7個師中第1、2、4、6、7五個師及山東軍區一部合編為華東野戰軍。原新四軍3師已於1945年開赴東北並在1946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第6縱隊;原新四軍5師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等部編為中原軍區,即1946年中原突圍被圍攻之部隊,該部突圍後一部建立豫陝根據地,一部進入陝西改歸西北野戰軍。至1948年下半年,上述各部統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華東野戰軍成立時80%兵力源自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成立時35%兵力源自新四軍,此外新四軍也構成了西北野戰軍一部。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