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南昌會戰
南昌會戰
時間
1939年03月17日 ~ 1939年05月09日
地點
江西南昌
相關人物
薛岳
、
岡村寧次
、
羅卓英
、
上官雲相
、
陳安寶
資料來源:搜狗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南昌會戰是中國抗戰時期1939年春夏之際,中日雙方以爭奪江西省會南昌城為目標展開的會戰。該會戰是武漢會戰後,中國軍隊抵禦日本有限攻勢的首次會戰,也是中日正面戰場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大戰。
中方參戰部隊為薛岳指揮的第九戰區,日方參戰部隊為岡村寧次指揮的第11軍。會戰中,國軍26軍軍長陳安寶陣亡。日方稱南昌作戰,代號「仁號作戰」。
南昌之役,最終國軍未能在防禦中守住南昌,也未能在反攻戰奪回南昌,就戰術觀點來看,是役確是失敗的。而南昌的失守,使得薛岳有所警覺,判定日軍下一步,即是進攻長沙,因此開始未雨綢繆,並研擬新的戰術,準備對付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血戰長沙已勢不可免。
事件背景:
1938年底武漢會戰結束後,重慶國民政府棄守了武漢三鎮,但戰力大部分成功轉移至周邊戰區;由長江北岸為進攻主軸線的日軍佔領該地後,面臨主要的困局便是補給線不穩的隱患。
在進攻武漢三鎮的過程中,日軍雖有計劃向長江南岸掃蕩,但是主攻部隊受挫,這個戰術行動在當時並未貫徹;因此國民政府第九戰區部隊仍控制住大部分的江西省,包括鄱陽湖平原,以及周遭水系。
這對攻占武漢的日軍可謂芒刺在背-位處長江下游的國軍可使用布置水雷、或是利用南昌機場供戰機炸射長江水路的日軍後勤線,對日軍後續戰力施展都造成阻礙。因此,日軍在短暫的休整時日過後,首先便是計劃拔除長江中下游的國軍兵力,而作為當時第九戰區指揮部且為江西省水陸交通重鎮的南昌,便成為日軍下一波攻勢的主要目標。
Top
發生過程:
南昌東依鄱陽湖,西傍贛江,既掩護浙贛鐵路,又足以威脅日軍沿長江的戰略基地,而且還是中國空軍的重要前線基地。因此,日軍佔領武漢之後,為鞏固其佔領地,確保日軍在長江中下游交通運補線之安全,決定發動南昌會戰。
1939年3月17日,日本華中派遣軍由第11 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調集整補包括第101、第106師團等近12萬兵力,在軍艦火砲與空優的掩護下,直撲守軍第32軍。國軍第19 集團軍指揮官羅卓英判斷日軍的進攻目標即是南昌,因此,除令守軍加強警戒,另一方面則在南昌、修水一線佈下重兵,準備殲滅來犯之敵。日軍從湖口乘船橫渡鄱陽湖,向修水南岸陣地東端的吳城進攻。
20日,日軍第101、第106 師團強渡修水,藉裝備優勢仍難得逞,此時無恥日軍因不堪重大傷亡,竟使用毒氣突破國軍陣地;21日,國軍急調第98 師、第118師、預備第9 師馳援南昌右翼守軍。24日,日軍部隊攻陷萬家埠、奉新,並向高安、安義前進,逼近南昌;次日,第19集團軍指示第32 軍由修水南岸火速回守南昌,並命第79軍和第74 軍向高安西北、東北地區集結。
27日,日軍渡過贛江後從北、西、南三面合攻南昌,守軍第32軍第141師與日軍經過激烈巷戰,傷亡甚重,於28日奉命撤離,南昌失守。日軍攻佔南昌後,岡村寧次命令第101師團留守南昌及近郊,第106 師團一部控制南昌以西,並以主力向西沿浙贛公路繼續前進。
國軍評估日軍新佔南昌,陣腳未穩,蔣委員長在4月17日致電相關高級將領,頒布「反攻南昌計畫」,決心於21日由第19、32 集團軍的20 個師開始反攻南昌。至26日,克復高安、生米街,一度攻入牛行;第32 集團軍次第收復向塘、謝埠、蓮塘,並攻克了飛機場及火車站。然而因日軍頑抗並得到增援,我方屢攻不下,國軍傷亡重大,軍長陳安寶中將在指揮作戰時中彈殉國。
第九戰區代理司令薛岳評估繼續攻擊,損耗過大,建請停止進攻,反攻南昌作戰因此於5月9日中止,至此南昌會戰即告結束。這次會戰雖然最終未能收復南昌,但仍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和牽制。
歷史影響:
南昌是東南重鎮,當時中方轄區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戰略基地,南昌城失陷使得江西核心區域淪陷,第3戰區與大後方的聯絡陷於困境,浙贛鐵路被切斷,軍事補給只能依賴浙贛兩省的公路線,東南各省未淪陷地區的處境更加困難,日本在南中國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大。
但此次南昌會戰,包括之前日軍占領南昌的進攻作戰,以及國軍反攻南昌的作戰,國軍出動四個集團軍約20 萬大軍,日軍則出動12萬兵力,最終的結果是國軍傷亡約5萬人,擊斃或擊傷日軍2萬4000餘人,傷亡比約是二比一;對於號稱「無敵皇軍」的日軍來說,2萬餘人的傷亡已經不是一個小數字,畢竟台兒莊戰役,日軍也不過損失1萬7000多人。
同時,南昌的失守,使得薛岳有所警覺,判定日軍下一步,即是進攻長沙,因此開始未雨綢繆,並研擬新的戰術,準備對付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血戰長沙已勢不可免。
Top
中外雜誌 57
‧
「和平運動」與汪派投敵(下)──抗戰採訪錄第七章
中外雜誌 228
‧
三迤名將魯道源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