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英北京條約
中英北京條約
時間
1860年10月24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奕忻、額爾金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英北京條約》,原名《中英續增條約》,共九款,是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欽差大臣奕忻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除確認中英《天津條約》仍屬有效外,英國又擴大瞭如下侵華權益:賠款增為800萬兩;增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英國招募華工出國;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司割讓給英國。 《中英北京條約》不僅完全確認了英國通過《中英天津條約》獲得的侵略權益,還對中國進行了新的勒索。通過這個條約,英國從中國再次割佔了領土,勒索了大筆賠款,又一次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確認了英國公使駐京的權利,使英國得以在北京就近影響清政府。
事件背景:
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對世界市場的需求,它們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58年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為了進一步攫取特權。 1859年,英、法、美三國分別派遣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來華換約。清政府則加強了天津、大沽的防務,準備在上海與英、法公使換約,以阻止公使入京。而英、法等國拒絕在上海換約,於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按照清方指定的路線入京,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打得大敗。英、法決定再次組織聯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7000餘人到達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佔領天津,大敗清軍主力於通縣一帶。 9月22日,咸豐皇帝逃往熱河,任命恭親王奕?為全權議和大臣,留京求和議約。英法聯軍佔據了北京安定門,搶劫和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在談判時,清政府毫無抗爭,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條件。 10月24日,奕訢與英國代表額爾金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同時交換批准了《中英天津條約》。
Top
發生過程:
清政府與英國於1860年10月24日簽訂條約,英方代表為額爾金伯爵。約文中英文共10頁,條文主要內容如下:
◎清朝割讓廣東新安縣(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給英國。
◎清朝增開天津為商埠。
◎增加中英《天津條約》的賠款至800萬兩。
◎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
◎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
中英兩國其後於1984年12月19日簽訂聯合聲明,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9條,任何條約於其全體當事國就同一事項締結後訂條約,且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視為業已終止:
◎自後訂條約可見或另經確定當事國之意思為此一事項應以該條約為準;或
◎後訂條約與前訂條約之規定不合之程度使兩者不可能同時適用。
歷史影響:
《中英北京條約》不僅完全確認了英國通過《中英天津條約》獲得的侵略權益,還對中國進行了新的勒索。通過這個條約,英國從中國再次割佔了領土,勒索了大筆賠款,又一次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確認了英國公使駐京的權利,使英國可以就近干涉清政府。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向中國政治中心地區擴張。同時,條約准許華工出洋,使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侵略者販賣華工的行為合法化。
Top
書名:
中醫同仁堂
‧
第二章 供奉御藥同仁堂(一七二三—一九一一)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