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俄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
時間
1860年11月14日
地點
北京
相關人物
奕忻、伊格那季耶夫
資料來源:360圖片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俄北京條約》又稱《中俄續增條約》是俄羅斯帝國和清朝於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該條約與《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構成了《北京條約》的主體。
《中俄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被迫與列強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之一。
事件背景:
1856年,以英法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大清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加強了對清國的侵略。 1858年5月28日,俄羅斯帝國逼迫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同年6月13日,又逼迫大清國政府簽訂了《清俄天津條約》,從中大佔便宜,但沙俄仍不滿足於所獲得的特權和利益。當英法兩國向大清國進行更大勒索的時候,俄羅斯帝國竭力慫恿英法聯軍北上進攻北京、天津,試圖利用英法的軍事侵略來威脅大清國。同時又拉攏美國,偽裝中立,以“調停人”的身份出現,試圖最大限度地獲取侵略利益。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將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揚言要炮轟北京城,搗毀清皇宮。奉命談判的恭親王奕忻求和心切,卑躬屈膝地請求沙俄駐華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調停。嚇破了膽的奕忻,慌忙表示接受。同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剛過幾天,伊格那季耶夫就堅持中俄談判要對英法保密,並向奕䜣提交了一份俄清條約草案作為談判的基礎,逼迫清政府接受沙俄的苛刻條件。清政府代表在談判中受盡屈辱,任人宰割,對俄方的要求不敢提出異議。 11月8日,咸豐皇帝下諭准許奕䜣簽字。 14日,奕忻被迫與伊格那季耶夫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Top
發生過程:
清政府與俄國於1860年11月14日簽訂條約,俄國代表為伊格那提耶夫伯爵。約文中俄文共43頁。
在英法聯軍之役快將完結時,俄國聲稱自己之前對英國、法國調停戰爭有功,逼清政府簽署這條約。當時咸豐皇帝出走熱河,負責一切善後工作的奕訢求和心切,就簽署了中俄北京條約。條約承認了1858年的《璦琿條約》的有效性,並將原先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庫頁島以及不凍港海參崴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並開放張家口、庫倫、喀什噶爾為商埠。兩項條約劃定了現代中國和俄羅斯的東部疆界。另外,條約中為中俄西段邊界走向作出了原則規定,成為後來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分界基礎。
《中俄北京條約》共15條,主要內容有:
1.中俄東段邊界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劃歸俄羅斯。原住這一地區的大清國人,仍準留住。
2.中俄兩國未經劃定之西部疆界,今後應順山嶺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大清國現有常駐卡倫路線而行,即從沙賓達巴哈界牌起,經齋桑湖、特穆爾圖淖爾至浩罕一線為界。
3.俄羅斯在伊犁、塔爾巴哈台、喀什噶爾設領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領事官與地方官各辦各國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4.東北新定邊界地區准許兩國之人隨便貿易。
歷史影響:
把《璦琿條約》規定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割佔,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同時《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又為俄羅斯進一步割佔中國西部領土製造了“條約依據”。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與中國簽訂的多個邊界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俄羅斯割去了中國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於今天兩個法國與一個波蘭面積的總和。這個條約極大地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