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時間
1864年10月07日
地點
塔爾巴哈台
相關人物
明誼、巴布科夫、札哈羅夫、奕訢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簡介: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亦稱《塔城議定書》、《塔城界約》,是俄羅斯帝國強迫清朝簽訂的割占中國西北地區領土(今稱外西北)的不平等條約。

事件背景:

1860年(咸豐十年),沙俄又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強行規定中俄西段邊界的走向,把歷來屬於中國的山河湖泊和設在中國境內的卡倫指為分界標誌,為更多地割佔中國領土製造了條約根據。按照《中俄北京條約》的規定,自1862年(同治元年)8月起,清朝勘界大臣明誼與俄國全權代表巴布科夫、札哈羅夫等在塔爾巴哈台開始勘分中俄西界的談判。談判前,俄方擬定了與《中俄北京條約》邊界條款的規定不相符的“國界草案”及“分界地圖”,意圖將更多的中國地方指為俄有,並採用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侵占黑龍江地區時實行的“以實際佔領支持外交要求”的策略,出兵佔領所謂“國界草案”中俄國標明的山隘、要津,造成既成事實。

談判開始後,俄方堅持以中國常駐卡倫為界,“所有卡外盡作為應給該國之地”。明誼據理駁斥,未予同意。 9月17日,中方作出讓步,提議在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塔爾巴哈台、伊犁四處舊有邊界至常駐卡倫之間“適中定議”,將此線以西原屬中國之地劃給俄國。俄方對此竟未予置理。 20日,俄方將“國界草案”交給中方,聲稱國界必須照圖劃定,否則即可毋庸再議,並限10日內答复。 10月初,巴布科夫等單方面宣布中止談判,擇期回國。後中方多次要求復會,均遭拒絕。 1863年(同治二年)3月下旬起,沙俄西西伯利亞總督出動俄軍,向中國西部境內縱深地帶推進,直指塔爾巴哈台、科布多、齋桑淖爾、伊犁等戰略要地。

在俄軍入侵面前,清政府畏縮不前。恭親王奕訢認為:“該國如此強橫,若不早為完結,誠恐釀成不可收拾之勢”。於1863年(同治二年)9月上旬向沙俄駐華代辦表示,準備接受俄方在塔爾巴哈台提出的“分界議單”(即“國界草案”),並提出以撤退入境俄軍為交換條件。 11月,明誼接到諭旨,隨即照會西西伯利亞總督,要求俄方明年派員前來“商辦換約”。俄方藉口來照中有“商辦”字樣,表示拒絕。 1864年(同治三年)5月,俄軍乘新疆回民反清起義之機,繼續入侵中國西部地區,並於6、7月間強佔伊犁西北的博羅胡吉爾卡倫,伊犁岌岌可危。 8月11日,伊犁參贊大臣明緒迫於形勢,致函西西伯利亞總督:“準照議單,約派使臣,速來換約”。俄方見簽約時機成熟,表示同意。 10月7日,中方代表明誼等與巴布科夫、札哈羅夫在塔爾巴哈台簽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並在俄方繪製的分界地圖上簽字畫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