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一次定海之戰
第一次定海之戰
時間
1840年07月05日
地點
定海縣
相關人物
姚懷祥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第一次定海之戰發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為攻打定海與清軍發生的一場戰役。這場戰事最終以定海陷落英軍獲勝而告終,定海總兵張朝發,知縣姚懷祥等先後殉職。定海之戰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佔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軍隊第一次佔領中國領土的戰鬥。
事件背景:
定海縣位於舟山列島南部,城東、北、西三面都有山巒環抱,城南二三里即道頭港,其吉祥、 竹山、大渠三口,為外洋入港門戶。道頭港以南,有大小五奎山、大小盤峙 山、大小渠山等島嶼羅列海中。戰前清軍在定海設有水師鎮,編有水陸兵勇約2000餘人。城東南設有炮台一座,安設火炮八門,配兵五十名防守。
1840年6月,英國東方遠征軍由艦隊司令伯麥率領,以艦船三十艘,載陸軍四千人,在新加坡集結後,於6月21日陸續抵達廣東海面,與先期到達的英艦會合。英軍主力抵達廣東後,見廣州一線布防嚴密,認為在當地採取軍事行動的效果不大,在距離京師較近的地方進行一次有效的打擊,能更有效的逼迫清朝屈服。鑒於此,英方除留四艘軍艦和一艘武裝輪船繼續封鎖珠江口外。主力艦隊則按照英方既定的對華作戰部署,從廣東啟程北上,重點攻奪定海,並相機北上,威脅京津。
1840年6月28日,英方確立對華作戰具體部署後,懿律和義律率領軍艦十艘、武 裝輪船三艘、運輸船二十八艘,於6月30日,由廣東海面出發,開始了第一次北上。占領舟山群島是英軍北侵計劃中的重要要目標之一,其最大島嶼定海,也是被英軍認為是最適於作司令部的地方。
Top
發生過程:
1840年7月3日,英國遠征艦隊主力相繼駛抵舟山海域,隨即派出輪船二隻,進至定海城南之道頭港水面,進行測量和偵察活動,準備武力進攻定海。
7月4日,英軍艦隊集結完畢。同日,定海知縣姚懷祥登上「威厘士厘號」,詢問來意。伯麥照會姚懷祥,限次日下午二時前將定海城池、炮台一律交出,並一再以武力相威脅。姚懷祥返城後立即與總兵張朝發召集文武官員商討對策,但圍繞守城策略上發生爭執。姚懷祥則主張撤兵入城,堅守待援,張朝發認為守城不是水師的職責,水師的本分是扼守海口,不讓敵兵登岸。由於雙方爭執不下,最後決定水陸分守,張朝發將城外各營及水師齊集港口防堵,姚懷祥則率兵千餘守城。二人相約死戰:「在外者主戰,戰雖敗不得入;在內者主守,守雖潰不得出。
7月5日下午二時,英軍見清軍無獻城投降的跡象,便下令英艦發起進攻。總兵張朝發首先率領清軍水師出海向英軍艦隊挑戰,在張朝發率水師出海的同時姚懷祥召集士兵,用土包和糧袋封堵住城門,四周加派兵勇防守。由於雙方裝備對比過於懸殊,交戰不到9分鐘清軍水師戰船便被英軍悉數摧毀,餘部向鎮海方向潰退,總兵張朝發中彈落水,後被士兵救起,不久傷重而亡。英軍在摧毀清軍水師後在艦炮掩護下登陸上岸,英國陸軍第18皇家愛爾蘭團、第26卡梅拉尼亞步兵團、第49威爾斯步兵團、及附屬孟加拉志願兵連、皇家炮兵連、馬特拉斯工兵連等先後登陸,並攻陷定海城東南的關山炮台,連夜用大炮轟炸定海縣城。
7月6日凌晨,英軍對定海縣城發起進攻,雖然定海城內守城兵勇尚有千餘,但在英軍炮擊下大部潰散。英軍先頭部隊自定海城東面破門而入,城門雖然塞了大袋的穀物,但英軍一路所遇抵抗輕微,知縣姚懷祥從北門投水自盡,定海遂告陷落。
歷史影響:
第一次定海之戰是近代史上西方軍隊第一次占領中國領土的戰鬥。清廷獲知英軍攻占定海消息後極為震驚,在抽調粵、閩兩省水師陸勇「星飛來浙」。同時將烏爾恭額和祝廷彪革職留任,不久命伊里布和裕謙赴江、浙查辦和主持軍務。英方則在委任官員管理當地軍民事務的官員的同時,以主力艦隊繼續北上,威脅設防薄弱的京津地區。最終清朝在英軍武力威脅下做出妥協,派琦善為談判代表,主持同英國方面的談判事宜。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