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平壤之戰
平壤之戰
時間
1894年09月15日
地點
朝鮮
相關人物
野津道貫、桂太郎、葉志超、左寶貴
平壤之戰
資料來源:東方網
簡介:

平壤之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於1894年9月15日在朝鮮平安道首府平壤進行,是日本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的決定性作戰。 1894年9月初,日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16000餘人,清軍防禦部隊為15000餘人。日軍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清軍在船橋裡擊退日軍,日軍則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玄武門和牡丹台,其後清軍拋棄輜重倉惶撤退,撤退途中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又沒有可以依託的防禦支撐點,傷亡慘重。至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回中國境內,日軍大獲全勝。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掌握戰場主動權,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平壤之戰中,山東費城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皇帝由此,贈太子少保銜,予諡忠壯。

事件背景:

日本為挑起甲午中日戰爭、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可謂蓄謀已久。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 1894年7月23日,日軍襲佔漢城(今韓國首爾)朝鮮王宮,扶植親日政府,迫使朝鮮“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是為豐島海戰,至此日本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其後,日本又在成歡之戰中襲擊駐朝清軍,清軍敗退,葉志超棄守牙山,逃奔平壤,聶士成部也因眾寡懸殊,敗退公州,和葉志超合軍撤至平壤。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宣戰後的首次戰役,也是中日兩國陸軍第一次大兵團作戰,對整個戰局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