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
時間
1894年09月17日
地點
黃海
相關人物
丁汝昌、伊東祐亨
資料來源:歷史趣聞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黃海海戰是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大鹿島附近海域進行的決戰。亦稱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在海戰中損失慘重,戰後丁汝昌命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日本帝國陸軍得以執行花園口登陸及榮成灣登陸作戰。
事件背景:
1894年,清廷的洋務運動進行了三十餘年後,清朝海軍分為北洋、南洋、福建和廣東四支艦隊。其中北洋水師實力最為強大,其他各支水師除廣東水師的三艘小型巡洋艦滯留北洋參加了海戰以外,因實力貧弱,在戰爭期間無所作為。這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具規模現代鋼鐵軍艦(當時稱呼「鐵甲艦」)海戰,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艦隊海戰。售出軍艦給日清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然而,因為各支水師的負責官員,除經手貪污其砲彈經費外,尤其總理度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之私人恩怨而阻撓給北洋艦隊撥款,導致在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在軍備上已遠遠落後日艦。
日本海軍各支艦隊於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由伊東祐亨海軍中將擔任聯合艦隊司令。聯合艦隊的編隊分為以下小隊:本隊第一小隊、第二小隊、第一游擊隊和第二游擊隊。總的說來此時北洋水師對比日本海軍,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優勢可言,1894年中日對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鐵甲艦2/0,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洋艦3/8。而這還是將北洋不可能指揮的其他水師加在內的計算。此外,聯合艦隊主力艦隻採用最式設計,實戰性能遠遠強於北洋水師,聯合艦隊在戰前大量裝備「苦味酸」烈性炸藥炮彈,此種炮彈無論鐵木中彈即燃。
Top
發生過程:
※豐島海戰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巡洋艦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的濟遠號和廣乙兩艘巡洋艦,廣乙號重傷自毀,濟遠號敗走,日艦在追擊過程中遇到清軍運兵船高升號、炮艦操江號(運輸武器物資)。日艦俘虜操江號,擊沉高升號,船上七百餘名官兵悉數遇難。甲午戰爭爆發。
※大東溝海戰
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面臨着相同的任務:護送援軍、爭奪朝鮮半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北洋水師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線巡弋。8月10日,日本聯合艦隊迫近威海,光緒皇帝責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畏葸」,北洋大臣李鴻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黃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憤怒和緩解輿論的壓力。9月12日,北洋水師主力艦12艘由威海出發,赴鴨綠江口的大東溝,護送陸軍登陸。
與北洋水師在戰略上「保船制敵為要」不同,日本海軍在戰爭之前就制定了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明確計劃並在北洋水師海軍基地進行騷擾。當日本聯合艦隊護送援軍登陸仁川的行動完成後,9月13日,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游擊隊開赴鴨綠江口,搜尋向北洋水師主力決戰。
戰前大量西方觀察者認為中國將獲勝。然而遠東英艦隊司令裴利特曼說「是役也,無論噸位,員兵,艦速或速射炮,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戚本章認為這是持平之論。
歷史影響:
對於中國和日本來說黃海海戰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引以為豪的北洋水師,而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卻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總的來說黃海海戰是一場日本人獲勝的戰爭。後代歷史學家在整理黃海海戰中日損失的時候,驚奇地發現,中國一共損失了5艘主力戰艦而日本卻沒有一艘主力戰艦被擊沉,只有兩艘小的戰艦被炮彈打中以致不能服役,中國損失了官兵大約800餘人,日本聯合艦隊死傷官兵300餘人,中日戰爭在傷員傷亡方面約為3:1。
Top
中外雜誌 77
‧
甲午痛史(第一次中日戰爭紀事本末)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