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旅順大屠殺
旅順大屠殺
時間
1894年11月21日
地點
旅順
相關人物
伊瀬知好成、山地元治師、河野通好聯、李鴻章
資料來源:搜狐軍事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旅順大屠殺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寇於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於遼東半島的旅順,對城內進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殺。
只有埋屍的36人(後經考察,生還者800餘人)倖免於屠殺,死難者人數估計在2千到2萬之間。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萬忠墓”。
事件背景:
旅順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與威海衛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門戶。旅順作為北洋水師重鎮,由李鴻章耗時十六年、耗資數千萬建成,船塢、砲台、軍儲的實力為北洋軍之首,被稱為“遠東第一軍港”。旅順不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設有砲台:東面有鬆樹山、二龍山、雞冠山等砲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望台北等砲台,共有加農炮、榴彈砲、野炮、山炮等各種大砲78門。關於旅順之險要,黃遵憲曾讚道:“海水一泓煙九點,壯哉此地實天險!砲台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
駐守旅順的清軍,原有記名提督黃仕林、記名總兵張光前各兩營,後各增募兩營,共八營4100人。後增加臨元鎮總兵薑桂題四營、記名提督程允和四營,共八營4000人。 1894年11月初,李鴻章又派記名提督衛汝成的五營3000人,再加上金州、大連灣敗退的連順、徐邦道、趙懷業殘部,總兵力為14700人。清軍兵力雖多,但諸軍互不聯絡,均無固守的信心。八位統領互不隸屬,各行其是。雖然臨戰前公推薑桂題為總督,但他戰守無策,一味告援,不能改變諸軍相互觀望坐視的局面。
Top
發生過程:
1894年11月21日,日軍攻佔「東亞第一堡壘」的旅順後,對逃竄到市內各處的清兵進行了四天三夜的掃蕩行動,根據英國戰地記者維利爾斯(Frederic Villiers)的報導,短短四天市內就有兩萬人遇害,只有埋屍的36名華人倖免於難,而這36人的帽子上還寫著「此人不可殺戮」的標記。但是對當地人口最高的估計僅六千多人,而一般的估計是中國方面死亡1500人。他的報道立刻引起了質疑,而今天史學界也承認他的報導頗多可爭議之處。培根(Alice Mabel Bacon)女士指出維利爾斯連「SAMURAI」都拼錯,並且錯誤地認為武士是日本軍的苦力。
在現場的美軍觀察者奧布萊恩中尉說,被殺戮的包括俘虜和平民,並且還看到了斷肢,但他又說道:「在那種情況下,很多軍隊都會如此,我們也不能指望在日軍身上會發生奇蹟。」當時美國報紙亦跟進報導並描述:「日本為蒙著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日本今天已經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
據《旅大史話》記載,屍體運了一個月才抬完,花溝張家窯堆積兩萬多具屍體,形成一座屍山。日軍下令澆油點火,燒了十幾天才燒完。燒成骨灰後,草草裝了四口大棺材,埋在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
歷史影響:
2001年艾勒曼(Elleman)總結道:「由於旅順屠殺產生了很大的轟動效應,哪怕是以聳人聽聞的方式獲得的,卻在各國中產生了同情中國的傾向,這也使得日本放棄了很多苦戰得來的東西,特別是遼東半島。」其著作所記的被害人數為2000~3000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