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威海衛海戰
威海衛海戰
時間
1895年01月20日 ~ 1895年02月12日
地點
山東威海
相關人物
李鴻章、丁汝昌、劉步蟾、大山岩、伊東祐亨
資料來源:華夏經緯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威海衛之戰(日語:威海衛の戦い),又稱威海衛海戰,是1895年日本帝國軍隊為了殲滅清朝北洋水師而進行的戰役。此戰為中日甲午戰爭之關鍵, 結果日軍攻占威海衛,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完全控制渤海灣,嚴重威脅京畿。
事件背景:
北洋水師1894年(清光緒20年)11月下旬,日軍侵占旅順(今屬遼寧大連)後,其大本營鑑於渤海灣即將進入冰封期,不便於登陸作戰,遂決定暫緩執行直隸(約今河北)平原作戰計劃,而將戰略進攻方向轉至山東半島,海陸配合攻占威海衛,企圖殲滅北洋海軍。為此,陸軍在其第2集團軍基礎上組成“山東作戰軍”,下轄第3、第4旅和原屬第6師的第11旅,共計2.5萬餘人。清廷因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集重兵於奉天(今瀋陽)、遼陽和京津一帶,山東半島防禦薄弱。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遙對旅順、大連,建有拱衛渤海門戶的北洋海軍基地。
北洋海軍各艦艇於旅順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艦艇27艘;港區陸上築有砲台23座,安炮160餘門,守軍19營;煙台、酒館(今牟平東) 、榮成(今舊榮成)等處另有駐軍41營。此時慈禧太后起用恭親王奕欣,令其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共籌和議。當得知日軍企圖後,始作迎戰準備。李鴻章令北洋艦隊水陸相依,陸軍固守大小砲台,艦船依托岸上砲台進行防禦。
Top
發生過程:
威海衛劉公島為北洋水師提督衙門所在,被視為海軍根本。周邊築有炮台多座,甚為堅固。日軍攻占旅順之後,成立由約二萬五千人組成的山東作戰軍,即第二軍,由大山岩指揮。在丁汝昌拒絕日本誘降之後,日軍先發動佯攻,於1月18、19日砲擊威海衛以西的登州。
1月19日,山東作戰軍從大連乘船出發,20日在威海衛以東50公里的榮成灣龍鬚島登陸,兵分兩路包抄威海衛後路。日軍於1月30日分三路進攻,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北岸炮台失守;守將戴宗騫退至劉公島上後自盡。2月2日,威海衛城陷落。自此,威海陸地盡失。日軍少將大寺安純於此役被大砲擊斃,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軍階最高的陣亡者。
之後日軍對依託劉公島的北洋水師進行水陸夾攻。日陸軍修復七門原南岸炮台的克虜伯炮,並對港內北洋軍艦轟擊。日海軍魚雷艇多次夜襲。2月5日,定遠中雷擱淺。提督旗移於靖遠。6日,來遠被擊沉。鎮遠戰前背傷以至不能出海。北洋水師已名存實亡。7日,日本海軍發動總攻,後北洋魚雷艇管帶王平率魚雷艇隊出逃,多被擊沉。9日,南岸炮彈命中靖遠;靖遠擱淺後被丁汝昌下令擊沉。此時島上人心渙散,水師洋員及島上商紳等鼓動投降。11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自寫下向伊東祐亨投降書,然後服鴉片自殺,至次日死亡。14日,威海衛水陸營務處候選道牛昶眪簽訂《威海降約》。北洋水師鎮遠、濟遠、平遠、廣丙、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等10艘艦船皆被編入日本海軍。僅練習艦康濟號載丁汝昌、劉步蟾、楊用霖、張文宣等人靈柩返回煙臺。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威海衛之戰結束。
歷史影響:
此役,日軍從側後登陸,成功地對威海衛實施水陸夾擊。清軍由於兵力單薄,陸海軍缺乏協同,北洋艦隊困守港內,終遭全殲。威海衛和山東半島的失陷,使京畿地區門戶洞開,清廷危急萬分,更加快了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向日本乞和投降的步伐。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