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第二次定海之戰
第二次定海之戰
時間
1841年09月26日 ~ 1841年10月01日
地點
浙江定海
相關人物
巴加爵士、郭富子爵、璞鼎查、裕謙、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第二次定海之戰,發生於1841年9月26日。是英國擴大第一次鴉片戰爭階段,英國東方遠征軍第二次北上舟山群島與清軍發生的一場激烈的戰鬥。最終這起戰事最終以清軍失利告終,總兵王錫朋、鄭國鴻、葛雲飛等先後在戰鬥中先後陣亡。
事件背景:
在英軍撤離定海的前一天下午,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領三千將士,在鎮海關誓師,於次日上午抵達定海。三總兵到定海後,立即布防,隨時準備迎擊來犯之敵。葛雲飛來到定海後,修鎮遠砲台,築土城,竭力做好防御准備。這年4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到定海視察防務時,見葛雲飛就餐僅食“脫粟一器,干菜一盤,芥湯一盂”,便關切地說:“朝廷給總兵俸祿不薄,你何必如此清苦?”葛雲飛說:“英夷未滅,即使肥脆滿盤,末將也食不甘味。”在這期間,他還寫下《寶刀歌》,寄託愛國殺敵的決心和勇氣。詩中寫道:“快愈風,亮奪雪,恨斬佞臣頭,渴飲仇人血!有時上馬殺賊賊膽裂,滅此朝食氣烈烈!吁嗟乎!男兒是處一片心腸熱。 ”
道光21年(1841)8月26日,英國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為總司令,率軍侵占鼓浪嶼,接著北上定海。30日,葛雲飛正在為將要調離定海的王錫朋、鄭國鴻餞行。突然接到英軍北犯的報告。王、鄭二總兵即表示要留定海協助防守,並要求到最危險的土城駐防,葛雲飛十分感激。接著,三總兵各整隊伍,準備迎戰,並上書要求上司給定海增撥抬炮、大砲,上司不准。並下令“只允許在岸上擊殺敵人,不許出海作戰。”儘管如此,葛雲飛的抗戰決心毫不動搖,他說:“大丈夫以身許國,到了這危急關頭,只有竭力拼殺,以死報國。”王、鄭二總兵積極響應。
Top
發生過程:
9月26日,壯烈的定海保衛戰揭開序幕。根據史料記載,這次定海保衛戰是中國軍隊在鴉片戰爭中抵抗最烈的一戰,也是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殲敵數沒有確切的統計,據東嶽山英軍合葬墓的墓碑碑文記載,英軍皇家五十五團死在舟山的有伍長、鼓手和士兵416人。參加攻城的十八團、四十九團傷亡還不計在內。在這六日六夜的血戰中定海三總兵及參將章玉衡、副將托爾泰等將領全部戰死疆場,參戰的5800名士兵,絕大部分在血戰中陣亡。範文瀾先生所著《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開戰以來,定海抵抗最力,英軍受創不小。”這次保衛戰充分錶現了中國人民不可侮,中國國土不可侵的偉大民族意志和浩然正氣。
這一天,英水師提督巴加和陸軍司令郭富率四艦闖入竹山門。葛雲飛立即跨馬沿土城趕到竹山門,發現英軍正準備登岸,葛雲飛見反擊時機已到,下令把砲口對準敵艦,親自發炮,打死英軍十多人。英軍見勢不妙,立即撤離。葛雲飛也當即通知左營游擊張紹廷在東港浦準備迎戰。果然,英軍向東港浦發起攻擊,張紹廷開砲反擊。經過一場激戰,由於有土城阻擋,英軍不能進,只得退回。葛雲飛與王、鄭二總兵商定,形勢緊迫,馬上調整防區:葛雲飛駐土城要衝,擔負全面防禦;王錫朋守西邊制高點曉峰嶺;鄭國鴻守要隘竹山門。
27日凌晨三四點鐘,英軍竄入小竹山,開砲直逼土城。葛雲飛開砲還擊,激戰到中午,英軍又一次敗退。葛雲飛意識到,這是大戰的前奏,派人向鎮海大營告急,要求火速增兵。可是浙江提督餘步雲擁兵四千多,不但坐視不救,反誣葛雲飛是“為他日論功”,並說:“如果定海城失守,惟葛雲飛是問。”增援無望,這事葛雲飛怕影響士氣,不好向將士們透露,只好說:“我們已連打勝仗,大家要更加奮勇殺敵才是。”
28日早晨,英艦“摩底士底號”、“哥倫拜思號”、“復仇神號”一起向曉峰嶺發起攻擊,開砲三四百發。接著,英船長愛爾斯.葛拉領兵約五十人,企圖在竹山門登陸,被鄭國鴻擊退。與此同時,英國侵略軍的大部隊在螺頭登岸,向曉峰嶺發起攻擊。左營游擊胡德耀在抵抗中右手中彈,骨碎脈斷昏了過去。王錫朋親臨胡德耀陣地指揮作戰。傍晚,英軍佔據五奎山。英海軍司令也於此時率艦隊從黃牛礁竄入定海港。
29日,英艦在大小五奎山以南海域集結待發,掩護砲兵在五奎山搭帳篷、建砲台,準備用68磅的重砲轟擊土城。葛雲飛在土城開砲朝五奎山轟擊,打碎敵船一艘、帳篷五頂,打死打傷英軍四十餘人。此時,英軍發排炮,火力越來越猛。突然間,葛雲飛發現山頂有個穿紅衣的英國軍官在指揮,一炮打去,把那個穿紅衣的人擊倒,英軍被迫拖屍落船而逃。
30日,英軍進吉祥門,攻擊東港浦,被擊退。接著,轉攻竹山門和曉峰嶺。到了傍晚,英軍準備登岸,又被守軍擊敗。英軍大為震驚,於是就調兵遣將,艦、船增加到二十九艘,兵力在四千以上,定海城重兵壓境。當時,大雨晝夜不停,平地積水很深,土城、竹山門、曉峰嶺都遠離營房,在風雨中,生火煮飯亦很困難。定海廳同知舒恭受帶領廳署官員給將士們送食品。每個將士一天只能分到六條香糕、九隻光餅,合計不足半斤。後來每人一晝夜只能供給三碗稀飯。定海百姓不忍讓子弟兵挨餓,冒著生命危險,紛紛送飯菜到前線。有位老人還特地為葛雲飛送去一碗參湯,說:“葛大人出生入死,百姓非常過意不去,這是一點敬意,請您喝了吧!”葛雲飛聽了,流著熱淚說:“不驅逐侵略者,我那有臉見父老呀,將士們忍飢殺敵,我怎能忍心獨飲此參湯。”在老人的再三要求下,他從老人手中接過參湯,灑在土城邊的小河裡,對將士們說:“諸位與葛某枵腹苦戰多日,請共飲此水,讓我們同甘共苦,努力殺敵吧。”將士們在葛雲飛的感召下,忍飢挨餓,冒著大雨作戰卻沒有人退縮。
10月1日清晨,英軍乘大霧天,傾巢出動,全線攻擊。在五奎山大砲的掩護下,英軍分成兩個縱隊強行登陸。第一縱隊約1500人,向曉峰嶺進攻,王錫朋指揮將士奮勇抵抗,前隊陣亡,後隊續進,連續擊退英軍九次進攻。打到後來,炮筒都紅透了,無法裝藥,於是就跟敵人展開肉搏戰。王錫朋血戰陣亡,所部武舉朱匯源、差官呂林環、外委劉桂五,夏敏忠、張魁甲等相繼殉國,曉峰嶺失守。英軍攻占曉峰嶺後,兵分兩路:一路攻定海城,一路攻竹山門。鄭國鴻在竹山門頑強抵抗。從早晨戰到中午,打得炮筒火紅不能用,就用大刀、長矛阻擊。無奈英軍越聚越多,炮火連接不斷,一顆罪惡的子彈洞穿鄭國鴻的胸膛,這位65歲的老將壯烈犧牲,竹山門隨之失陷。
英軍的第二縱隊進攻東港浦,炮轟東岳宮山的守軍砲台,葛雲飛率部堅決抵抗。這時,得報曉峰嶺、竹山門已失守,王、鄭二總兵已殉國,葛雲飛大驚,感到危局難救,將印信交給隨從,說:“此我盡忠時也,家有老母八十矣,知某死,淚眼欲枯,當為某百計慰之,並轉飭兒輩力圖奮勉,繼乃父未競之志。”這時,英軍已逼近。葛雲飛命所部二百餘人,分段把守。他親自殺敵數十人,在與敵人肉搏中負傷四十多處,突然敵槍彈打中他的左眼,接著又被英軍劈開面部,鮮血淋漓,從土城上跌下,壯烈犧牲。實現了他“城亡人亡,不離定海半步”的誓言。激烈的保衛戰最後還是失敗了。
這一仗,打了整整六天六夜,5000多名清軍在拼死抵抗中血流成河。這是鴉片戰爭中清軍抵抗最激烈的一仗。
此後,英軍再次對舟山實行殖民統治,為所欲為,百姓深受其害。
歷史影響:
舟山收集的史料表明,第二次定海保衛戰是整個鴉片戰爭中最激烈的一戰。
汪浙成在《竹山門》中描述,第二次定海戰役從1841年9月26日到10月1日,經歷了六天六夜。
前5日,英軍每次進攻都鎩羽而歸。而清軍在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遠遠落後於英軍的劣勢下,仍能眾志成城,同仇敵愾。
“血戰六晝夜的定海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中敵我雙方參戰人數最多、規模最大、交火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
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同日殉國,麾下5800名守軍無一變節投降。將士捐軀、忠魂昭昭。
至今竹山門上,仍然到處是一座座陣亡的無名將士合葬墓”。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