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鎮江之戰
鎮江之戰
時間
1842年07月06日 ~ 1842年07月21日
地點
鎮江、四川
相關人物
郭富子爵、巴加爵士、海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鎮江之戰發生於清道光22年6月(1842年7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是英國遠征軍為進攻清朝戰略要地鎮江同清軍進行的一場戰役。此戰是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歷次作戰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也是傷亡最為重的一次。鎮江之戰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最後一戰,此戰失敗後清朝政府被迫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
事件背景: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後,英軍在廣東和福建等地發起進攻,雖然取得進展,但亦受到清朝軍隊的抵抗。為儘快結束戰爭,英軍改變軍事策略,於1841年9月從廈門北上舟山,轉攻清朝的經濟重地浙江沿海地區,陸續攻陷了浙東之定海、鎮海、寧波等地。在英軍占領浙東期間,為尋求儘快實現其目的之途徑,對清朝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情況,作了進一步的調查分析,認為:北京雖為京師要地,但比較貧瘠,清政府的物資銀財主要仰給於南方各省,並經由運河輸送。如進攻北京,清政府必遷都於更遠的內地,屆時難以找到談判的對象,勢必遷延時日,達不到迅速結束戰爭的目的。同時,清政府正全力加強北京一帶防務,對長江的防禦則未予重視。只要沿著長江攻入江蘇、安徽,占領南京,控制京杭大運河,並占領乍浦和上海,扼住主要的航道,切斷清朝的漕運咽喉命脈,最終使清政府求和妥協。
Top
發生過程:
1842年7月初,英軍援兵全部抵達,璞鼎查、巴加和臥烏古隨即於7月6日率領十一艘軍艦、九艘輪船、四艘運兵船和四十八艘運輸船,裝載陸軍一萬餘人,駛離吳淞口,溯長江而上。所有艦船編組成先鋒艦隊和五個縱隊,每個縱隊有八至十三艘運輸船,由一艘戰艦率領(第三縱隊由一艘運兵船率領),並接受該艦艦長的指揮。每縱隊之間保持三至五公里距離。沿途以測量船為先導,邊測量,邊前進。另外,英軍在吳淞口留有軍艦兩艘,用以封鎖長江口,保證後路安全。英軍西進過程中,福山、鵝鼻咀和圌山等長江險隘處的炮台守軍,因兵力薄弱,稍事抵抗,即棄陣而走。
7月14日下午,英軍摧毀鎮江東面五十里的圌山關炮台(有炮二十門)。之後,因風小暫停西進,只派測量船繼續上駛,進行偵察。17日,大隊英艦進入鎮江江面,隨即封鎖瓜洲運河北口,阻斷漕運。
鎮江位於長江和運河的交會處,是運河的咽喉,江寧的屏障。鎮江城雄峙長江南岸,西北有金山,東北有北固山、焦山、象山。戰前,由副都統海齡率旗兵一千六百名、綠營兵四百名駐守。城內大炮因已大多調運吳淞,僅留下數門。英軍攻占吳淞後,四川提督齊慎(4月授參贊大臣,赴浙防英)帶江西兵千餘名、湖北提督(6月署江南提督)劉允孝帶湖北兵千餘名倉卒趕到,駐紮城外,協助防守。但在英軍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將領間互不協同,各自為戰,沒有集中統一的指揮。海齡未派部隊控制金山與北固山等制高點,而將全部旗兵收縮城內,緊閉四門,禁止任何人出城,並於城內捉漢奸,捕殺城內居民百餘人。
巴加和臥烏古曾親自登上鎮江西北的金山寺,察看周圍地形,所見到的景象是:堅固的城牆上沒有士兵守衛,只有城西南的半山坡上新建了三座軍營。於是英方判斷,清軍主力可能已經撤至城外,進攻鎮江城將不會遇到什麼抵抗。
英軍進攻吳淞時,主要由海軍擔任,而進攻鎮江,則主要由陸軍負責。參戰的陸軍共六千九百一十五人,編為第一、二、三旅和炮兵旅。第一旅(二千三百一十八人)、第三旅(二千一百五十五人)和炮兵旅擔任主攻,矛頭主要指向鎮江西南郊高地的清軍;第二旅(一千八百三十二人)擔任助攻,指向鎮江東北,主要任務是牽制和分散清軍兵力。
7月21日晨,英軍開始進攻。右翼的第一、第三旅和炮兵旅在鎮江西北的金山附近未遭抵抗即順利登陸。第一旅上岸後,為分割城內外清軍,直指西南山坡上的清軍兵營。經過數小時激戰,清軍不支,齊慎、劉允孝率部退往新豐鎮(今江蘇丹陽北)。英軍第三旅登岸後,則沿著西城根,進攻西門。
與此同時,英軍第二旅在北固山一帶登岸,直薄城下,冒著清軍的炮火,蜂擁爬梯登城。守城旗兵誓死抵抗,有的把英軍推下城去,有的扭住一起跳下城牆。上午10時許,北門被打開,大隊英軍沖入城內,向西門方向進攻。
進攻西門的英軍第三旅遭到清軍的阻擊,城門久攻不下。中午,英軍一個爆破小隊在炮火掩護下,用三個火藥包(火藥一百六十磅)將瓮城門炸開。此時,由北門沖向西門的英軍已將內城門打開,於是大隊英軍由西門蜂擁而入。
進攻鎮江的英軍遭到守城清軍的強力抗擊,英軍攻入城內後,守城的旗兵從巷道內湧出,與英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和肉搏戰。許多旗兵戰前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才參加與英軍的戰鬥。最終,守衛鎮江城的旗兵以極大的傷亡代價,使英軍死傷160多人,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最重的傷亡。海齡督戰到最後一刻,最後自殺身亡。
歷史影響:
在8月14日和談中,英方在談判中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全部接受英方提出的條件。接著,道光帝先後發出了「不得不勉允所請,借作一勞永逸之計」和「各條均准照議辦理」的諭旨。29日,耆英、伊里布、牛鑒等在英軍旗艦「皋華麗號」上與英方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 《南京條約》(即《江寧條約》),條約簽訂後,英軍艦船陸續撤往定海一帶,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結束。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