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七和卓之亂
七和卓之亂
時間
1847年07月
地點
浩罕、新疆
相關人物
玉素普、張格爾
七和卓之亂
資料來源:百度
簡介:

七和卓之亂,是清道光27年(1847年)流亡於浩罕的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中國新疆西南部的事件。這次入侵以卡塔條勒、倭里罕、克齊克罕、塔瓦克爾、薩比爾罕、阿克恰於、伊善罕七人為首,因七人皆為波羅尼都後裔、和卓玉素普的子侄,故稱「七和卓」。

事件背景:

和卓家族源於中亞的伊斯蘭教蘇菲派領袖瑪哈圖木·阿雜木。瑪哈圖木·阿雜木的後裔號稱「和卓」,於明代末年遷入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等地,分為黑山派和白山派。清乾隆年間,白山派和卓波羅尼都、霍集占兄弟擁兵反叛,被清軍平定,史稱「大小和卓之亂」。此後,波羅尼都之子薩木薩克流亡於布哈爾、浩罕一帶,有三子:玉素普、張格爾、巴布頂。浩罕伯克認為和卓後裔奇貨可居,將其視為入侵中國新疆的工具。

道光初年,張格爾、玉素普在浩罕的支持下先後進入新疆西部作亂,皆被清兵平定。浩罕則通過入侵戰爭掠奪了大量財富,並逐步攫取在新疆西部的貿易特權。平定張格爾之亂後,欽差大臣直隸總督那彥成嚴禁新疆與浩罕通商,使浩罕經濟遭受重創。

道光11年(1831年),浩罕遣使議和,並重新開始進貢。清廷爲了換取邊境的安寧,於次年准許重開貿易。此後的十幾年間,雖然軍事行動暫時收斂,但浩罕利用其庇護的和卓後裔侵略新疆的政策並未改變。居住在浩罕的和卓子嗣也長大成人。

道光25年(1845年),胡雅達爾即任浩罕汗,重新開始糾集和卓後裔並聯合中國境外的布魯特部落侵擾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