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太平天國北伐
太平天國北伐
時間
1853年05月 ~ 1855年06月11日
地點
南京、北京
相關人物
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勝保、僧格林沁
資料來源:中國‧天津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太平天國北伐,指1853年至1855年間太平天國自南向北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征伐對象為以北京為首都的清朝政府,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事件背景:
中國清朝咸豐3年(1853年)至5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
三年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於派兵西征的同時,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率軍2萬餘人,挺進華北。北伐軍由浦口出發,經安徽蒙城、亳州(今亳縣)入河南,克歸德(今河南商丘),因無船不得渡黃河,乃循南岸西趨,於5月21日抵汜水,徵得數十條船,開始搶渡黃河。
26日,主力渡過黃河(一部未得渡,南返安徽),佔溫縣,圍懷慶(今河南沁陽),與城內外清軍相持兩月。
7月28日,北伐軍撤圍西進,經垣曲入山西,過平陽(今山西臨汾)、洪洞、黎城,東入直隸(約今河北),克臨洺關(今河北永年)、邢台,北上藁城,東佔深州(今河北深縣),稍事休整後即東進滄州,於9月27日佔領靜海和獨流鎮,在此屯駐待援(前鋒一度抵達天津西楊柳青)。
北伐軍深入直隸,清廷震動,即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率軍由南而北追趕,並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率軍由北而南迎堵。北伐軍佔據靜海、獨流後,勝保即設大營於良王莊,僧格林沁設大營於王慶坨,進行圍堵。
北伐軍以流動作戰見長,一旦在靜海、獨流駐止下來,即迅速陷入清軍的重圍。時值隆冬,軍資匱乏,又久等援軍不至,處境日益艱難,乃於咸豐4年(1854年)1月8日突圍,南走河間縣束城鎮;1月後又突圍走阜城。清軍馬隊緊追不捨,北伐軍再度被圍。
Top
發生過程:
洪秀全、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後,才著手組織援軍。咸豐4年(1854年)1月7日,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領援軍由安慶出發,經河南永城、夏邑渡黃河,由江蘇豐縣入山東北上,於3月15日攻克臨清,北距阜城僅200餘里。但臨清城內糧械被敵軍焚毀殆盡,城外又有勝保部清軍趕到圍困,曾立昌等遂遷就部分新成員的畏敵懼戰情緒,竟置北援任務於不顧,26日棄城南走,途中屢戰不利,一退再退,以致潰不成軍,被清軍和地主武裝截殺甚眾,曾立昌等犧牲。援軍的潰散,使北伐軍的前途更加險惡。
林鳳祥、李開芳被困於阜城,不知援軍已到臨清。4月9日,北伐軍自阜城突圍,進據東光縣之連鎮。當天,清軍又趕到圍困。林、李為分敵兵勢,由李開芳率600餘騎突圍南下,襲占山東高唐。勝保所部當即趕到,又將高唐圍住。從此,林、李分駐兩地,頑強抗擊清軍。
咸豐5年(1855年)1月19日,清軍攻陷連鎮,北伐軍將士大多陣亡,林鳳祥被俘後解送北京,英勇就義。僧格林沁立即移兵猛攻高唐。29日,李開芳棄城南走茌平縣之馮官屯。僧格林沁又率數万清軍趕到,圍攻兩月未克,最後只得在四周築起堤壩,從百里外引水浸灌,馮官屯頓成澤國。4月16日,李開芳等被俘,在北京遭殺害。至此,北伐軍全軍覆沒。
北伐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於攻占金陵(今南京)後,對革命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貿然派出2萬餘精銳,深入華北,謀取北京,結果陷入清軍重圍;加之後援部隊派出過遲,且於中途潰散,北伐軍遂失去了突圍南返的希望。這是太平軍自起義以來所遭到的一次最大損失。
歷史影響:
在李秀成自述中,此次孤軍北伐行動被認為是天朝覆滅的十大誤之二。原因即為兵力上明顯不足,無法達成目標。羅爾綱在《太平天國史》中考出大約只有九軍約兩萬兩千五百人。因此有人認為北伐是重大決策失誤,徒然斷送了太平軍大批精兵良將,又分薄了西征軍的實力,令西征波折重重,未能及早消滅新興的湘勇。但也有人認為太平天國的北伐雖然失敗,但北伐軍深入清朝統治中心地區,打擊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牽制了清政府的注意力,為同時進行的西征和1856年的東征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