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石達開遠征
石達開遠征
時間
1857年06月 ~ 1863年06月
地點
南京、湖北、四川、廣西
相關人物
石達開、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
資料來源:360圖片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857年(清咸豐7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2年)6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後獨立征戰南方諸省的戰事。
事件背景:
1854年夏秋,太平軍在西征戰場遭遇湘軍反撲,節節敗退,失地千里。石達開看出兩軍最大差距在於水師,便命人仿照湘軍的船式造艦,加緊操練水師。在湘軍兵逼九江的危急時刻,石達開再度出任西征軍主帥,親赴前敵指揮,於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兩次大敗湘軍,湘軍水師潰不成軍,統帥曾國藩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西線軍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達開又揮師江西,四個月連下七府四十七縣,由於軍紀嚴明,施政務實,愛護百姓,求才若渴,江西民眾爭相擁戴,許多原本對太平天國不友好的知識分子也轉而支持太平軍,隊伍很快從一萬多人擴充到十萬餘眾。
1856年3月,石達開在江西樟樹大敗湘軍,至此,湘軍統帥曾國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經陷入太平軍的四面合圍,對外聯絡全被切斷,然石達開適於此時被調回天京參加解圍戰,雖大破江南大營,解除清軍對天京三年的包圍,卻令曾國藩免遭滅頂。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被殺,上萬東王部屬慘遭株連,石達開在前線聽到天京可能發生內訌的消息後趕回阻止,但為時已晚。北王韋昌輝把石達開反對濫殺無辜的主張看成對東王的偏袒,意圖予以加害,石達開逃出天京,京中家人與部屬全部遇難。
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平民憤,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遂下詔誅韋。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北王親族也得到保護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雖迫於民意命他提理朝政,卻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和實權,衹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Top
發生過程:
1857年9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天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洪秀全詔准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
此後,石達開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臨江、吉安,擁戴他的安徽太平軍將領大都留守安徽。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石達開又於次年進軍浙江,並聯合國宗楊輔清進軍福建,欲開闢浙閩根據地,與天京根據地連成一體。
浙江是江浙皖清軍的主要餉源,為阻止石達開攻浙,清廷急調各路兵馬增援,最終不得不命丁憂在籍的曾國藩重任湘軍統帥,領兵入浙。太平軍在浙江取得許多勝利,但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後,入浙部隊失去了後方,協同作戰的楊輔清又在被天王封為「木天義」後從福建撤軍,為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後又轉戰到江西。石達開建立浙閩根據地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但牽制了大量清軍,為太平軍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等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是冬,石達開經與部將會商,決定進攻湖南,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達開自江西起兵入湘,發動「寶慶會戰」。彼時湘軍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
1859年秋,石達開率太平軍數萬人進入廣西,10月首克慶遠府。進入廣西之後,因糧食短缺日益嚴重,部下思鄉情切,石達開不願自立一國、無法滿足部下對高官厚祿的需求等原因,一些部下產生去意,適逢英王陳玉成致書石達開,邀其攻打湖南,配合安慶解圍,石達開遂因勢利導,於1860年命童容海、彭大順等將率五、六萬有意離去的部眾攻打湖南,回應陳玉成所請,成為人數最多的一支脫離石達開部隊,另有一些部隊因內訌、退路被切斷等原因脫離石達開。這些部隊脫離石達開後,有些成功通過清軍控制區返回天京一帶會合太平軍本部,有些則在半途被清軍打散,並有多名將領死於內訌。其中,彭大順在途中戰死,童容海、吉慶元、朱衣點等與部隊約五萬人在1861年到達江西與忠王李秀成部會合。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於1862年初經湖北入四川,自此,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並於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清軍陸續趕到布防,太平軍為大渡河暴漲的洪流所阻,多次搶渡不成,「戰守俱窮,進退失據,糧盡食及草根,草盡食及戰馬,兼之瘧痢流行,死亡枕籍。閱時一月,而軍心屹然不動」,令當地人發出「其得士心如此,豈田橫之客所可同日而語哉」的驚嘆。
為求生擒石達開,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談判,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雙方談判,由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餘兩千人保留武器隨行,石達開被押往成都,清軍未遵守承諾,兩千官兵戰死。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與部將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著天國衣冠,在成都公堂受審,舉止沉著,陳詞慷慨,「寓堅強於和婉之中」「梟傑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詞色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之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歷史影響:
石達開的離京遠征是避免再度內訌,是解決農民起義內部矛盾的一個創舉,不是分裂,不是背叛,而是為了在統一的旗積下開闢第二戰場。這是做了前人從未做過的事情,有功無過。過去對石達開的指責,頗受李秀成自述的影響,而這份自述有很多地方是不真實的。他又指出,石達開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生前,而是及於後世。不僅辛亥革命時期許多革命志士受到石達開的鼓舞而投身革命,就連我們黨老一輩革命家中也有不少人----如朱德總司令----就是因為受到石達開的影響而毅然參加革命的。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