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三河之戰
三河之戰
時間
1858年11月04日 ~ 1858年11月15日
地點
安徽廬州
相關人物
李續賓、李秀成、陳玉成、張樂行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三河之戰,太平天國晚期著名戰役之一,太平軍與湘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激戰。此役湘軍戰敗,名將李續賓陣亡。
事件背景:
三河鎮距廬州不足百里,位於廬江、肥西、舒城三縣交界,有杭埠河、中河、豐樂河流貫,水陸要沖,故名三河;東接無為、巢縣,西接舒城,南通廬江,「為水陸衝途,實扼廬州總要」,自古為軍事必爭之地。
1856年9月,天京內訌,太平天國的革命形勢開始急轉直下。 1857年5月,石達開受洪秀全猜忌,離京出走,帶走數万精兵良將,更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整個戰爭形勢也隨之急劇逆轉。清軍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重整旗鼓,於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營,包圍天京。江西戰場上,湘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於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部攻克軍事重鎮九江,駐守該地區5年之久的太平軍將領林啟容以下1.7萬名將士全部犧牲。李續賓在攻克九江後不久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準備乘勝東援安徽戰場。
咸豐8年(1858年8月)陳玉成等人在安徽機陽鎮(機陽縣)集會,決定攻破江北大營,保護天京(今南京)糧道。9月陳率軍進攻浦口,敗清軍德興阿部,遂占浦口、揚州。湘軍曾國藩乘太平軍東下,派李續賓率精兵六千援廬州(今合肥),連陷太湖、潛山、桐城、舒城,並進攻廬州三河鎮(今肥西縣三河鎮),「深入四、五百里,寇城壘望風潰破。」9月28日李部湘軍逼近三河。太平軍三河守將吳定規一日五文向陳玉成告急。
Top
發生過程:
陳玉成在浦口大捷後迅速率兵近三萬回救,並奏准天王約李秀成同來,李秀成與廬州(今合肥市)守將吳如孝、捻軍張樂行亦領兵前來助戰,陳玉成經巢縣、廬江,繞過了金牛鎮(三河鎮西南15公里)、白石山(三河鎮東南12.5公里),至清軍背後,10月初陳玉成部亦抵三河。李續賓發現被陳玉成反包圍,湘軍「合計兵勇,一分於九江、湖口、彭澤、再分於蘄州、黃州、又分於桐城、舒城,所帶不過五千人」,「力戰太苦,後路太單,壯士受傷太多」,急從九江、桐城調兵增援。李續賓部將勸其退兵桐城,待援軍到達後再攻三河,李續賓不聽。
10月9日(1858年11月14日),湘軍逼近金牛鎮,李續賓部將趙國棟主張五更開戰,但李續賓見陳玉成兵強馬壯,決定黎明開仗。10月10日(1858年11月15日)黎明,李續賓部由金國琛和毛有銘等人率領,分左中右三路偷襲金牛鎮,在樊家渡、上家祠堂打敗陳玉成軍,忽大霧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聞,敵我難分,李續賓軍衝過金牛鎮,這時陳玉成部迅速擊潰左路湘軍,李秀成率軍趕到,及時投入戰鬥,將其圍困在煙墩崗一帶,斬殺湘軍副將劉神山、參將彭友勝、游擊胡廷槐、鄒玉堂和杜廷光。三河守將吳定規率軍從城中出擊,把李續賓內外圍定,逐一攻破李續賓的七座營壘。李續賓連續衝擊數十次,斬殺兩千多名太平軍,均為太平軍所阻,只得撤回。
綠營官兵一萬五千人並未依約援助李、曾,「飛檄召趙克彰以六營赴援,克彰不進」,胡林翼「急走書官文」,力促速赴援三河,但官文始終未發一兵一卒。血戰一晝夜,陳玉成大破湘軍,激戰至深夜三更,李續賓於戰地枯樹自縊而死(一說投水),所部湘軍副將曾國華以下六千餘人於三河郊外煙筒崗全部覆沒,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以及知府何忠駿、知州王揆一、楊德誾,道員孫守信、丁銳義等人皆同時殉難。消息傳來,曾國藩提筆寫了「自三河敗後,元氣大傷,全軍皆寒,不可復戰」。胡林翼極度恐慌,舊病復發吐血不止,他哀嘆道:「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湘軍四年的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
陳玉成乘勝佔領舒城、桐城,湘軍大將都興阿棄圍安慶敗逃,退至宿松、太湖。太平軍扭轉了皖南被動的局面。次年1859年陳、李封贈為「英王」、「忠王」。
歷史影響:
三河鎮大捷,使太平軍擺脫了被動的局勢,重振了軍威。這次戰鬥,太平軍能夠取得勝利,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陳對於湘軍這次慘敗,咸豐帝聞之“不覺隕涕”。
玉成行兵布陣足智多謀,捕捉戰機應變靈敏,決策果斷行動迅速。當清軍重重包圍三河鎮時,他迅速調集兵馬,切斷清軍的後路,對清軍實施反包圍;當清軍突然掉過頭來,發動突然襲擊時,他巧妙地利用晨霧作掩護,從清軍背後殺出,以突襲對突襲,打亂清軍的陣形,反殺清軍個措手不及;當清軍閉壘死守時,他指揮部隊團團圍住請軍,斷河堤,絕退路,使清軍糧草不繼,軍心動搖,不戰自敗。相反,清軍主將李續賓,在指揮作戰中顯得猶豫不決。特別是在堅守營壘一戰中,一會兒令部隊突圍逃生,一會兒令部隊死守,不但部隊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時間,失去了軍心,失去了取勝的可能性。軍無定勢,戰場變化莫測,誰能以變應變,迅速作出反應,果斷採取行動,誰就可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三河大捷後,太平軍乘勝南進,連克舒城、桐城,圍困安慶的湘軍也聞訊後撤。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是孤軍深入,犯險冒進。李續賓僅率數千人自湖北東犯,入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洩”。
進至三河鎮後,僅剩6000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已無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將關於退守桐城的建議,終於全軍覆滅。對於湘軍這次慘敗,咸豐帝聞之“不覺隕涕”。曾國藩更是“哀慟慎膺,減食數日”。胡林翼則哀嘆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複振。”又說:“三河潰敗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擊是極為沈重的。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