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安慶之戰
安慶之戰
時間
1860年04月 ~ 1861年08月
地點
安徽、安慶、南京
相關人物
陳玉成、李秀成、曾國藩、胡林翼
資料來源:西陸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安慶之戰太平天國著名戰役。中國清咸豐10年(太平天國庚申10年,1860)至11年間,太平軍為了阻擊湘軍東進、解救安慶之圍所進行的重要作戰。1859年到1861年,清朝軍隊圍攻太平天國重鎮安慶,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為保衛安慶,率軍多次救援,進行了兩年之久的戰鬥。
事件背景:
咸豐10年夏,正當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和東征蘇州、常州之際,曾國藩和湖北巡撫胡林翼,統率湘軍水陸師5萬餘人,乘機自湖北大舉東犯,連陷太湖、潛山之後,以太平軍所必救的安慶為主要目標,命道員曾國荃率陸師萬人會同提督楊載福水師4000人圍城,並命副都統多隆阿、按察使李續宜率馬步2萬打援。安慶自咸豐三年為太平軍佔領後,一直是拱衛天京(今南京)的西線屏障和糧源要地。湘軍進圍安慶,直接威脅著天京的安全。咸豐10年秋,天京當局從江、浙戰場調集大軍,迫使湘軍西撤未遂。
咸豐11年春,天京當局從大江南北調集大軍,直接進攻圍困安慶之敵,但連遭挫敗。天京當局決定再從皖南調輔王楊輔清部增援。
6月下旬,楊輔清部會合陳玉成部連日輪番攻撲湘軍外壕,未破。程學啟獻北門穴地攻城之計,並親率部卒由炮眼殺入,攻陷北門外護城三壘,斷絕了守城之軍的陸路糧道。
8月1日,湘軍用地雷轟坍安慶北城,水陸各軍乘機突入城內,萬餘飢疲守軍寧死不屈,或戰歿,或投江,壯烈殉難。安慶陷落,天京西線屏障遂失,全局震動。從此,太平軍對清軍轉入防禦階段。
Top
發生過程:
1860年夏,清軍圍攻安慶。洪秀全調陳玉成、李秀成西征武昌,以解安慶之圍。次年西征失敗,陳玉成回救安慶,並派兵入城助守。太平軍和清軍各派援兵,雙方層層交戰。 9月因太平軍城外援軍失利,城內彈盡糧絕,安慶陷落,守城太平軍一萬餘人全部戰死。
安慶是1853年2月24日被太平軍佔領的。同年3月20日,太平軍攻克南京。定為天京。從此,安慶就成為天京的西大門。清王朝於是派重兵圍 攻。當時,清軍的戰略是:第一步攻武漢,第二步陷安慶,第三步奪大京。由於安慶得失關係著天京安危,所以太平軍決心保衛安慶。
1859年冬,清王朝派湘軍領袖曾國藩坐鎮指揮,分四路圍攻安慶。1860年5月,清軍水師提督楊載福率水師猛攻安慶下游的重鎮樅陽。太平軍叛將韋志俊(韋昌輝之弟)挖開樅陽附近的羅德洲和下首的堤壩,引水進入後湖,使得清軍得以水陸並進。太平軍守將連添福、萬宗勝率師奮戰,相繼陣亡。6月20日,樅陽淪陷,安慶危急。
英王陳玉成馳援安慶。陳玉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支柱,當時年僅二十三歲。他十四歲加入太平軍,參加過很多戰鬥,被天王洪秀全譽為“一身是膽的好將領”。1860年11月,陳玉成率軍十萬多人,自桐城南下,在垌城西南三十里的掛車河與清軍李繼宜部展開激戰.多隆阿指揮的兩萬清軍騎兵主導了戰場,陳玉成無法擊退遮蔽在安慶與桐城之間的多隆阿騎兵,只得放棄南下。
這時,太平天國的重要領導人對安慶的形勢進行了分析。天王洪秀全決定;英王陳玉成率長江北岸各路太平軍,經太湖、英山、霍山等地進軍湖北;忠王李秀成率長江南岸各路太平軍,經江西沿江直上而入湖北。兩路大軍成鉗形前進,直搗清軍老巢——武漢。
1860年秋冬之間,忠王李秀成率南路大軍從太平縣出發,經繁昌、石台而入黟縣,離曾國藩設於祁門的指揮部只有六十里路。曾國藩驚恐萬狀,寫了一封遺書,準備兵敗自刎。可惜。李秀成沒有乘勝直搗祁門,也沒有按預定的路線向湖北進軍,卻擅自揮師浙江,轉向江西去了,結果失去了良好戰機。
1861年3月,英王陳玉成率北路太平軍從桐城出發,所向披靡,僅用了十二天時間,就連下英山,霍山,進入湖北,18日攻克黃州。當太平軍接近武昌時,城內清軍慌作一團,主管糧台的閻敬銘(1817年-1892年)急的慾上吊自殺。駐守安撤太湖的湘軍將領胡林翼,在湘軍中素有“蕭何”之稱,也心急如火,料定武昌必失。這時,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打著“保障外商貿易”的幌子,使用外交和武力兩手進行干涉阻撓太平軍前進,使清軍取得了喘息機會,不久又加緊了對安慶的圍攻。
1861年5月末,清軍趁陳玉成到天京請求救兵,不在軍中的機會,集結重兵向太平軍陣地赤岡嶺(在集賢關北五華里,群眾稱為陳家嶺)發動進攻。一周後,四千太平軍守軍孤立無援,糧絕,營壘被攻破,湘軍未留一名活口。緊接著,清軍又向菱湖北岸的太平軍營壘進攻,八千守軍糧食耗儘後向曾國荃投降,全部被斬首。清軍直撲安慶城下。
陳玉成從天京回到桐城,8月25日,他親臨前線,把軍隊排成扇形,十路挺進,對安慶進行最後一次救援。太平軍將士每人背負著一束茅草,衝到清軍的壕溝前,一面砍殺,一面用茅草把溝填平。清軍據壘頑抗,集中所有的砲火向太平軍密集轟擊。太平軍前仆後繼。壕溝裡的屍體一層壓著一層,和茅草混在一起,把壕溝都填平了。安慶城中的守將吳定彩,趁陳玉成攻擊清軍後壕之機,帶領一批精銳將士,打開西門,繞過清軍的壕溝,向東猛攻清軍的新壘。主攻安慶的清軍將領曾國藩親自命令督戰部隊排在營壘的後方,對後退清軍一律格殺,以阻擋太平軍前進。如此激戰了幾個晝夜,安慶城外屍橫遍野,連河水也被鮮血染紅了。
歷史影響:
在長達一年的安慶保衛戰中,太平軍先後投入數十萬兵力,最終歸於失敗,教訓極為深刻。從戰略上看,太平軍處於被動保守地位,為安慶一城的得失所左右,被迫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這是最大的教訓。同時,在作戰指揮上也犯了一係列嚴重錯誤。
第一,主要將領缺乏一致而堅定的決心。除陳玉成積極主張救援安慶外,其他主要將領都不十分積極。
第二,主要將領決心不果斷。陳玉成、李秀成貿然放棄合攻湖北計劃,不堅決奪取武漢就是明證。
第三,缺乏集中統一的指揮。太平天國沒有指定前線最高指揮官,各部主將基本上是各行其是,違反了兵權貴一的兵法原則。而敵人一方則十分明確。這是安慶保衛戰失敗最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這些錯誤,最終導致了安慶的失守,從此,太平天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無法挽回。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