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雲南回變
雲南回變
時間
1856年06月 ~ 1873年05月
地點
雲南、蒙化、滇西
相關人物
杜文秀
資料來源:講歷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雲南回變,又稱杜文秀起義,是1856年發生在大清帝國雲南省的一次大規模回族穆斯林武裝反抗清朝政府統治的起事。1872年被清軍鎮壓。
事件背景:
雲南境內多山,土地貧瘠,經濟落後,各族人民在地方官吏、土司頭人和地主豪強的重重剝削壓迫下,生活極端貧困。太平天國起義後,東南各省自顧不暇,斷絕了對雲南的協餉銀,於是雲南地方當局進一步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層出不窮,以致各族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反清情緒日烈。
雲南地方當局為了轉移人民視線,還不斷挑起民族糾紛,“護漢抑回”,加劇回漢矛盾,終於迫使回民走上武裝起義的道路。
19世紀,為爭奪土地和礦權,雲南的漢族地主商人和回族地主商人之間發生的衝突,這些衝突日益激化。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保山縣發生永昌漢、回互鬥事件,官府袒護漢族,縱漢殺回,杜文秀家人全部遇難。杜文秀等人先後前往昆明和北京上訴,都未能得到公正待遇。
咸豐六年(1856年),臨安府(治所在今建水縣)因礦權糾紛發生漢、回衝突,衝突蔓延到昆明等地。雲南巡撫下令對「滋事」回民,格殺無論。此舉激起雲南各地回民的反抗。8月,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小圍埂村聚眾起義。起義軍攻克大理,並以此為根據地建立政權,稱「平南國」,杜文秀任「總統兵馬大元帥」,宣傳響應太平天國。
Top
發生過程:
1856年6月,姚州(今姚安)回民首舉義旗,7月攻占姚州城。各地回民紛紛響應。滇西的蒙化廳(治今巍山)、順寧府(治今鳳慶)、鶴慶、麗江,滇南的新興(今玉溪)、臨安府(治今建水)、昆陽(今晉寧)、激江(今澄江),滇東的曲靖、尋甸等地,都有回民相繼起義。與此同時,漢族和彝、哈尼、白、壯等民族亦紛紛舉事,起義烽火遍及雲南全境。以回族為主的雲南各族人民起義,震撼了清朝統治當局,清廷急令雲貴總督恆春“痛加剿洗”。
由於兵力不敷派遣,恆春無能為力,始終顧此失彼。起義軍乘機發展力量,聲威日壯,並逐漸形成兩大集團:一是以馬德新(即馬復初)、馬如龍為首的滇東、滇南迴民起義軍;一是以杜文秀為首的滇西回民起義軍。滇東、滇南起義軍曾西克楚雄(參見楚雄之戰),三攻昆明,造成過轟轟烈烈的形勢。但馬德新、馬如龍均為回族上層分子,意志不堅,在清廷高官厚祿誘惑下,於1862年3月降清,從而葬送了滇東、滇南的大好革命形勢。
滇西回民起義軍則於1856年10月公推有宏圖大志、忠直廉潔的杜文秀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了大理政權,並宣布追隨太平天國。為鞏固政權,杜文秀統一軍制,嚴明紀律,實行一系列有利民族團結和發展生產的政策,不僅擊退清軍多次進攻,而且擴大了控制地區。
至1861年10月,滇西20餘個廳州縣均在大理政權的管轄之下。
1862年夏至1864年夏,杜文秀領導的滇西回民起義軍多次粉碎了清軍的“招撫”伎倆。
1867年,杜文秀在擊退叛徒馬如龍率領的近萬清軍進攻之後,調集10萬大軍東征昆明。
1868年3月,起義軍包圍昆明,清廷震驚。然而,兵力佔絕對優勢的起義軍並未乘勝向昆明城發動猛攻,卻利用附城寺廟、堡寨、築牆掘壕,企圖憑藉堅固工事長期圍困,結果坐失良機,使清軍得以調整力量,調派援軍反撲。起義軍圍攻昆明一年有餘,由於遠離根據地,後勤保障困難,特別是頓兵堅城,久攻不克,士氣日益低落。
從1869年6月起,戰局急轉直下,昆明外圍陣地先後被清軍攻破。同年12月,東征終於失敗,起義軍精銳部隊所剩無幾,而進攻的清軍則逾10萬,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此情況下,雲南巡撫岑毓英決定進軍滇西。
1869年10月,清軍兵分三路,向滇西大舉進攻。起義軍雖浴血奮戰,但終因兵力不足,相繼失去姚州、鎮南(今南華)、永昌(今保山)等軍事要點,使清軍得以逼近大理。
1872年11月初,清軍包圍了大理城。杜文秀決心在大理與清軍決一死戰,但隨著形勢的不斷惡化,內部危機加深,部將降清。杜文秀終於絕望,於12月27日服毒後出城伏誅。清軍誘殺起義軍首領後,血洗大理城。
1873年5月,起義軍據守的最後一座城市騰越陷落,堅持18年之久的雲南迴民起義最後失敗。
歷史影響:
雲南迴民起義戰爭,義軍領導能團結各族群眾,建立起一支比較有組織、有紀律的起義武裝,堅持鬥爭達18年之久,沉重地打擊了清朝雲南當局的反動統治。但是東征昆明這一關鍵性軍事行動籌劃不周組織不力,作戰指導失誤,結果喪失精銳導致了戰爭的最後失敗。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