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高樓寨之戰
高樓寨之戰
時間
1865年04月24日 ~ 1865年05月19日
地點
山東、江蘇、湖北、河南范縣
相關人物
張樂行、林沁、陳國瑞、何建鰲
資料來源:歷史趣聞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高樓寨之戰是1865年(清同治4年)4月,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今高莊集)殲滅僧格林沁部的一次著名伏擊戰。
事件背景:
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下,長期活動在安徽、河南、山東、江蘇、湖北等省的捻黨紛紛起義。至1855年秋,豫皖邊的捻軍首領齊集亳州的雉河集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決定建立五旗軍制,推舉了各色旗的總首領:黃旗張樂行自兼,白旗龔得樹,紅旗侯士維,黑旗蘇添福,藍旗韓奇峰。會後,發布文告,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視民如仇,起義目的是「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憤」,並宣布軍紀和行軍作戰條例。從此,捻軍在淮河南北廣大地區不斷打擊清軍,有力地支援了南部太平天國的革命。
但是,由於捻軍組織不嚴密,缺少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在和清朝正規軍隊的作戰中多次失利,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張樂行等著名領袖相繼犧牲,捻軍的根據地雉河集也於1863年失守,只有任化邦、張宗禹等人率部突出清軍重圍,繼續和清軍周旋。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後,全國革命形勢走向低潮。捻軍和太平軍餘部沒有被清軍的血腥鎮壓所嚇倒,而是不畏艱險,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太平軍方面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兩部太平軍二三千人,於鄂北地區與張宗禹、任化邦等部捻軍二三萬人匯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軍、捻軍也陸續前往集中。接著,他們在豫、鄂邊境進行合併和改編,組成了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捻軍,張宗禹,任化邦共推賴文光為最高領袖。賴文光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號,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牛宏升為荊王,張禹爵為幼沃王。
軍隊沿用捻軍編制,仍以五色旗區分,下分大旗、小旗。軍事上根據捻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平坦等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清軍方面
與捻軍作戰的主帥是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
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恆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旋即而進。12月7日,賴文光等督軍敗僧軍於襄陽,然後揮軍北上,進入河南鄧州(今鄧縣)境。
Top
發生過程:
清穆宗同治4年(1865年)4月24日,山東、江蘇、湖北等地的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今高莊集)殲滅僧格林沁部,也是清朝中後期著名戰役。
清文宗咸豐2年(1852年)11月,捻軍齊集亳州的雉河集會盟,推張樂行為盟主,宣布軍紀和行軍作戰條例,以五色旗區分。
清穆宗同治3年(1864年)12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恆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捻軍誘敵過滍水(今沙河),擊斃翼長恆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僧格林沁氣急敗壞,決心猛追捻軍。
3月29日,捻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僧格林沁所部,尾隨捻軍之後窮追不捨,後方供給不繼,部隊饑疲交加,「將士死亡者數百,軍中多怨言」。四月初九,宗禹等自邳州進入山東,12日,撲臨城,轉趨寧陽、汶上,西走范縣、濮州,繼續北上東阿、平陰,進入江蘇。兩造皆疲,捻眾多足腫,捻軍有人私下請降,僧格林沁竟怒斬來使,諸捻遂知惟死戰可免。
同年5月10日捻軍過運河,進至范縣(今河南范縣東)南面的羅家樓。此時僧格林沁所部「晝夜追逐,憊極,恆解鞍小憩道左,飲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馳驅」。
5月17,僧格林沁率軍追至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區。
5月18日午,僧格林沁部至高樓寨。捻軍已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之河堰、柳林中,張宗禹派出少數部隊迎戰,命任柱、張琢并力衝擊,誘使僧軍向高樓寨地區深入。任化邦領眾捻軍速攻,僧格林沁急部分三路倉猝拒戰,翼長諾林丕勒、副都統托倫布馬隊,總兵陳國瑞、何建鰲各步隊為西路;副都統成保、烏爾圖那遜馬隊,總兵郭寶昌步隊為東路;副都統常星阿、溫德勒克西馬隊為中路。宗禹、文光、任柱等亦分三路迎戰,西捻敗退。
陳國瑞、何建鰲等乘勝逐迫之,不料常星阿所部敗退,中路捻與西路捻眾夾擊國瑞、建鰲等,自午時至戌時(晚上20時),僧格林沁部兵馬兵潰敗,被圍;捻軍驅策人民,於外圍挖困馬長溝,僧格林沁騎兵無法越溝脫困。萬名捻軍馬兵下馬改當步兵,挺刀刺入圍內清軍;七千名清軍(另說九千人)傷亡殆盡;內閣大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皆同戰歿。
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19日子夜,往西北北京方向突圍,走約七、八公里,匿於吳家店森林,中傷墜馬。
僧格林沁被捻軍張皮綆(張凌雲,張宗禹手下)入林內發現拉出,斬於麥田,以攮刀斷首,取其三眼花翎著之,洋洋以去。
僧格林沁此戰之敗,不惟自身戰歿,並使得捻軍獲盡三盟、黑龍江健馬勁卒及僧格林沁軍槍炮軍火。副都統成保奏稱:「我軍失利後,馬步兵勇收集無多。」
僧格林沁歿後,清以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從此,清朝喪失最後的滿蒙八旗勁旅,軍權漸入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湘軍、淮軍手中。
歷史影響:
此戰役在東亞戰爭史上有重要意義:標誌著自宋起馳騁亞歐大陸的東亞草原騎兵從此被時代淘汰。
此戰役對清政府垮台有重要作用:從此清政府統治集團不再信任滿蒙兵戰鬥力,而此役過後地方團練武裝和農民武裝從此不再視清政府軍中的滿蒙兵為有效戰鬥力,清政府中央對地方漢族團練武裝已無制衡武裝力量,只能依靠有限的財政和政治手段制衡地方漢族團練武裝。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