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天津德租界
天津德租界
時間
1895年10月30日 ~ 1917年08月14日
地點
天津
相關人物
李岷琛、
盛宣懷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天津德租界,始設於1895年。自1900年起,德租界不斷向西南方向擴張,先後佔領了北洋西學學堂(今海河中學)、三義莊、桃園村一帶,以及東樓、西樓附近,共佔地四千二百餘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天津德租界接收。
1921年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事件背景:
天津德租界是近代中國二個在華德租界之一(另外一個是漢口德租界),同時也是天津的9個租界之一。該租界範圍基本相於現在天津河西區的大營門街道和下瓦房街道,可惜後來完全消失,現在的10座小樓是2009年在德租界原址上重新建設的。
19世紀後半葉,列強在天津海河兩岸開設9國租界。當時徳租界的範圍,大體相當於今之河西區大營門和下瓦房兩個街道的地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德國人乘機擴大租界。
清朝光緒27年(1901年),德國強迫清政府於6月5日(7月20日)與之簽訂《推廣租界合同》。清朝光緒28年(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派天津海關道唐紹儀接收天津都統衙門時,天津德租界當局已將德軍占據之地劃入新界。擴張後的天津德租界地界為東臨海河;北與天津英租界接壤;南迄今瓊州道,並從下瓦房南延至今圍堤道附近再向北折回瓊州道;西界沿今廣東路向西至馬場道。總計占地2304畝。
Top
發生過程:
天津德租界是光緒21年(1895年)5月,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藉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東半島)」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同年9月13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界址為:東臨海河;北接美租界(今開封道東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劉莊之北莊外起順小路(今瓊州道)至海大道。占地1034畝。
光緒26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德國人乘機擴大租界。翌年,德國強迫清政府於6月5日(7月20日)與之簽訂《推廣租界合同》。
光緒28年(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派天津海關道唐紹儀接收聯軍都統衙門時,德租界當局已將德軍占據之地劃入新界。擴張後的德租界地界:東臨海河;北與英租界接壤;南迄今瓊州道,並從下瓦房南延至今圍堤道附近再向北折回瓊州道;西界沿今廣東路向西至馬場道。總計占地2304畝(德租界面積備資料記載不一,尚有2434畝、2440畝和4200畝等幾種說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接收天津德租界,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一區(特一區)。德國戰敗後,德國政府聲明承擔《凡爾賽和約》中有關在華租界條款,除青島等地被日本占領外,中國政府正式將天津德租界收回。
歷史影響:
德國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時間是1895年-1917年。1895年,德國駐華公使紳柯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照會,藉口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索取租界,要求享受與英法等國同等特殊待遇。清政府飭令天津海關道同駐津德國領事商談劃定租界事宜。同年9月13日(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天津德租界東臨海河,北接原來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東,南界小劉莊,面積為1034畝。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