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廈門英租界
廈門英租界
時間
1862年06月 ~ 1930年09月17日
地點
廈門
相關人物
季芝昌
廈門英租界
資料來源:360百科
簡介:

廈門英租界是近代中國7個在華英租界之一(另外6個是上海英租界(1863年與上海美租界合併成為上海公共租界)、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鎮江英租界、廣州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也是廈門的2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鼓浪嶼公共租界)。

根據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廈門成為最先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廈門的鼓浪嶼島被英軍占領島到1845年,撤軍之後,英國於1852年在廈門市本島(鷺島)沿內港海岸獲得了一塊灘地興建英國租界,後來成為廈門市的繁華區。1930年被國民政府收回。

事件背景:

在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占領了鼓浪嶼島。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規定廈門是對外通商的五口之一,次年廈門根據條約開埠。1845年英軍撤出鼓浪嶼,英國領事和商人也從鼓浪嶼遷居廈門。當時劃給英國人的居留地是較場、水操台一帶,英國領事阿禮國認為那裡太過偏僻,「恐遭竊劫」,不願前往;1852年,英國人準備在較場興建房屋時,閩浙總督季芝昌認為那裡是軍兵操練之處,授意當地民眾出面攔阻,又秘密下令不准工匠興建,於是另外劃給鳥空園至頭巾礁一帶海灘,長55丈,寬20丈,面積約24畝。不久英國領事換人,繼任領事無意於經營這一地區,因此仍未有英國人前去租地建屋。1853年,小刀會占領廈門城,英國軍艦護送英國僑民重返鼓浪嶼,此後陸續興建領事館及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