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仁川清租界
仁川清租界
時間
1884年05月 ~ 1895年12月
地點
仁川
相關人物
金允植
資料來源:搜狗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仁川清租界,是指1884年至1895年清朝在朝鮮仁川的租界。
事件背景:
1873年李氏朝鮮國王高宗親政,其攝政的父親興宣君歸政隱居,但仍試圖插手干涉政務。1876年朝鮮王朝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國門從此被打開。
1882年又分別與美國和英國締結修好通商條約,外國勢力開始全面進入朝鮮。閔妃集團推倒雲峴君時代的一切制度,表示要「開化自強」,效仿清朝正在實行的「洋務運動」改革,按照清朝總理衙門的模式設立了統理機務衙門(韓語:통리기무아문),派使團赴中國和日本訪問學習。
1881年創立新式軍隊——別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聘日本人充任教官。閔妃的開放和親日措施引發了雲峴宮和廣大人民的不滿。
壬午兵變後,朝鮮開始了近代化改革,設立內外衙門,訓練新軍。清朝為加強對朝鮮的控制,與朝鮮簽訂一系列條約,在朝鮮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和海關監管權,並在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設立了清朝租界。
1882年10月,清朝與朝鮮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在朝鮮取得領事裁判權、海關監管權等一系列權益。
1884年(光緒10年)陰曆3月7日,中國又與朝鮮簽訂《仁川華商租界章程》。該章程包括11項條款和3項附加條款,規定清朝在仁川取得1.8公頃的租界地及0.7公頃商業用地,朝鮮方面承擔清租界的街道、下水道、橋樑、房屋、碼頭設施建設費用,同時對住宅地和商業用地的等級區分、地價徵收、年稅、華商葬地和耕地等條款做了詳細規定。
Top
發生過程: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清朝出兵鎮壓。
1882年10月,清朝與朝鮮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
1884年(光緒10年)陰曆3月7日,中國又與朝鮮簽訂《仁川華商租界章程》。
中朝簽署《仁川華商租界章程》之後,日本也對朝鮮提出同樣的要求,在仁川獲得租界。英、法、俄、德等國則獲得了各國共同租界和商用地,並設立了租界工部局,作為管理機構。清朝隨後又與朝鮮簽訂了《釜山華商租界章程》和《元山華商租界章程》,在釜山和元山也獲得了租界。僑居在清租界的中國商人(多來自山東)在仁川設立了仁川紳商協會,建立了濟寧學校,清朝派出領事和商務委員進行管理,清租界內的市政設施則委託各國共同租界工部局代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朝在朝鮮的租界被日軍佔領。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朝鮮為「獨立自主之國」後,朝鮮政府宣佈中朝兩國原訂一切約條作廢,收回清朝在朝鮮的全部租界和外交、關稅特權。朝鮮政府在1895年12月16日頒佈了《保護清商規則》,對原清租界外的清朝商人居留地、朝鮮的管轄權、華商的經營範圍和守則作出了規定。
1896年2月,大韓帝國政府外部大臣金允植擬訂了與清朝的外交約章,並於1898年9月與清朝簽署《中韓通商條約》,完全廢除了華商居留地,但允許中國商人仍僑居於原仁川清租界及華商居留地範圍之內。
歷史影響:
兩地(原仁川清租界及華商居留地)後來發展為仁川唐人街,存在至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