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
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
時間
1884年08月 ~ 1943年08月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
資料來源:flickr
簡介:

上海公共租界靜安寺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Bubbling Well Station),是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下屬14個捕房中的一個,也是在越界築路地區設置的第一個分巡捕房。

靜安寺捕房設立之初位於卡德路,因此捕房初名卡德路捕房。

直至1943年,公共租界被收回,靜安寺捕房被撤銷。

事件背景:

1843年11月,根據《南京條約》的規定,上海成為向外商開放的通商口岸。 12月,上海道台與英國領事劃定了外灘英國租界的南北界限。

1844年,已經有英資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

1845年,中英會訂《上海土地章程》。

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確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進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許美國聖公會傳教士的要求,在虹口開闢美國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從此中國政府失去對租界的控制。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聯合組建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正式形成第一個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租界—國中之國。

186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租界境外修築自南京路西首至靜安寺的道路,並命名為靜安寺路,這條路也就成為上海首條越界築路地區。

1863年7月,上海防衛委員會名譽幹事庇亞士向工部局提議,希望由巡捕房派出兩名巡捕前往越界築路的靜安寺路巡邏及維持交通。

1882年,靜安寺路附近已得到極大發展,路上行駛的馬車數量大增,於是靜安寺路沿線居民要求工部局再度增派4名巡捕以維持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