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夏季學校
夏季學校
時間
1924年08月10日 ~ 1926年08月15日
地點
台中霧峰萊園
相關人物
蔣渭水
、
林獻堂
、
蔡培火
、
陳逢源
、
連橫
、鄭松筠、林幼春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24~1926年間,台灣文化協會在暑假的時候,舉辦夏季文化研究學習營,由留學日本的台灣學生主講,傳授新知、教育民眾,一般稱“夏季學校”。
背景:
1920年代,整個世界都處在一個變動的時代。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也受到了當時世界思潮的衝擊和影響,尤其是台灣留日學生漸多,逐漸瞭解日本政治、社會、經濟的現況,乃深深感覺做為殖民地人民的悲哀,台灣人應該站起來,追求獨立自主,才能解除噩運,於是興起了各種自救運動。
台灣文化協會,在1921年10月17日於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其最主要的工作,是到各地去宣傳、演講;到各地方去辦讀報社,因為當時有人買不起報紙,有人沒有時間看報紙,也有人不會讀報紙,於是在各地特定場所設立讀報社,放置報紙,供應民眾閱讀,教導民眾;在各地方倡導設立俱樂部,讓喜歡談天的人,對世局有興趣的人,在俱樂部內交換意見,談天說地,切磋琢磨;組成電影隊(美台團),到各地方放映電影,供民眾觀賞,反映新潮;也組織新劇團,到各地公演,娛樂民眾並批判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政策。他們的活動,在各地得到台灣民眾的共鳴。
Top
發生過程:
1923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於台南市召開第三次大會,會中決議利用暑假舉辦夏季學校研習營,開辦各類課程,傳授新知、教育民眾。
1924年8月10日,開辦第一屆夏季學校,由林獻堂提供霧峰林家花園(萊園)作校舍兼宿舍,男女兼收,供給膳宿,為期兩週。當時參加的人數為64人,講師均為一時精英,有:上與二郎牧師(宗教)、連雅堂(台灣通史)、林茂生(哲學)、松本安藏律師(西田天香的精神生活)、渡部彌億律師(憲法)。
1925年7月27日,開辦第二屆夏季學校,參加人數107人,為期兩週。講師有:林茂生(西洋文明史)、蔡式穀律師(憲法大意)、蔡培火(科學概論)、陳逢源(經濟思想史論)、鄭松筠(關於契約的注意)、陳滿盈(孝)、陳朔方醫師(關於衛生)、林幼春(中國古代文明史)、王受祿留德醫師(外國事情)。
1926年8月6日,第三屆夏季學校,參加人數79人,為期十天。講師有:林幼春(中國學術概論)、林茂生(西洋文明史)、林履信(社會學)、謝春木(新聞學)、蔡培火(人生我觀)、陳紹馨(星宿講話)、陳逢源(資本主義的功過)、鄭松筠(法的精神)、陳滿盈(結婚問題)、前田武夫(何謂自治)。
1927年初,文化協會分裂,夏季學校遂不再續辦。
歷史影響:
夏季學校為文化協會的代表性活動,其原旨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之歧視、愚民的教育政策與制度,召喚海外的台灣留學生返台傳導新知、促進台灣的文化開化,藉以普及大眾智識,啟發民族思想。
台灣文化協會是台灣知識份子為了啟蒙台灣民眾,組成的文化啟蒙團體,提升了台灣的知識水準,也自海外引進了各種思潮,1927年以前文協包含了民族主義(以蔡培火、林獻堂、陳逢源為代表)、全民主義(以蔣渭水為代表)、社會主義(以連溫卿為代表)三種不同的思潮,各派意見不同,終於在1927年1月3日,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等人退出文協,文協本質上已轉型為左派團體。1931年6月以後,台共被取締,文協形同消滅。
(資料來源,參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