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新界六日戰
新界六日戰
時間
1899年04月14日 ~ 1899年04月19日
地點
香港新界
相關人物
駱克、王存善、卜力、梅含理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新界六日戰為1899年4月於香港新界發生的一場英國軍隊與新界原居民間的戰爭。原因是英國接收新界地區,前景不明而恐慌,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原居民各大氏族,反抗英國的接收行動。參戰鄉民傷亡慘重,英軍僅一人受輕傷。於戰後雙方快速和解,其後港英政府及參與戰爭的氏族都保持低調,甚至遺忘此場戰爭。而當時的報紙也只輕輕帶過,導致日後記載變得含糊。
背景:
1898年6月9日,英國與大清簽訂租約,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6月9日換約確定。由1898年7月1日起,新安縣深圳河以南之地,都歸入英屬香港殖民地範圍。按當時國際法,需要明顯儀式,接掌方為正式接掌。但港英政府並不急於接管,直至1899年4月才正式接手,皆因事前需要瞭解清楚。
接收新界之事,由港英政府輔政司駱克負責。1898年6月,英國派駱克進行實地調查,8月到達新界,月底完成調查。調查時皆廣受歡迎,唯一例外為錦田,他於那處被人擲石。完成調查後回到英國,於船上撰寫了《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減筆《新界調查報告書》。報告詳述新界,建議統治方針,儘量維持現狀,即以類似大清的方式實行管治。雖然香港政府方針如此,但並沒有向鄉民解釋清楚,鄉民擔心會改變習俗,增加稅務,會跟香港(當時香港島及九龍半島)城市的規矩。勘界事宜,駱克與大清官員王存善一同決定,於1889年11月完成。
這段期間,港英政府跟當地人多次往來,但遲遲未有公佈如何接管,因此引起各種謠言與恐慌。尤其是涉及各大氏族的風水及土地權益,並醞釀恐慌及反抗情緒,有些鄉民多次到港英政府與官員會面,有些則準備武力反抗。
香港總督卜力遲於1899年4月7日至9日,才公佈接收詳情,各村張貼,但此時已太遲,反抗軍已如箭在弦。屏山鄧族最先招集各鄉約代表開會,廈村鄧族加入;十八鄉因怯於大氏族勢力,若不加入,就遭報復,不得𣎴加入;其他氏族多以半推半就,因為怕鄧族起事期間,會乘機侵擾,所以只任由鄉人參加,另一方面作防避。
Top
發生過程:
本來,元朗鄉勇打算於4月17日升旗的時候才起事,不過,4月14日,大埔鄉勇提早開戰。同日,港英政府又得知,該場地有危險,於是派當時的香港警察司長梅含理到大埔,打鬥正在發生,同時有鑼鼓警報聲。文武廟祝勸梅含理快點逃走,他便由陸路退到沙田,走過九龍,回到香港。
4月15日,梅含理帶香港警察以及約100名英軍,由沙田再到大埔。鄉勇炮擊英軍,由於防守只有警察和人數不多的軍隊,彈藥不足,為防突襲,並無反擊,只能苦等英軍支援。直至戰艦駛入大埔海,炮擊炮臺,鄉勇經梅樹坑,全部鄉民帶炮,退至林村谷地。
4月16日,港英政府增兵至大埔,提前一日正式接收,舉行原定儀式。
4月17日,英軍此時人困疲乏,糧草不足。鄉勇準備伏擊;另一支英軍,北上粉嶺,轉入八鄉支援,及時解困。來時,途經泰坑、粉嶺,逐村受降。
4月18日,鄉勇與英軍于石頭圍東北,隔河對陣,此戰中鄉勇大有傷亡,使此為最後一仗,鄉勇撤退。
4月19日,英軍急行入屏山,沿途八鄉、錦田、屏山、廈村,逐村受降,英軍朝東前進。吉慶圍、泰康圍的鐵閘遭英軍拆卸作為戰利品帶走,另有英軍分三路屯門、後海、荃灣入元朗,此時亂事平定。
歷史影響:
六日戰爭是英治時期香港境內唯一的戰事,英國方面無人陣亡,但近五百名鄉民被殺,稱得上是一場大屠殺。然而,這英治時期最血腥的一頁,無論官方文獻還是鄉民資料都對這場戰爭幾乎隻字不提,在官方和大眾記憶中消失得如此徹底,背後原因是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研究課題。香港政府不想這場戰爭的記憶影響它對新界的管治,而抗英鄉民似乎很快發現反抗是不智之舉,所以雙方在戰後都蓄意將之遺忘。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