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華勇營
華勇營
時間
1899年04月 ~ 1906年06月01日
地點
威海衛
相關人物
廖壽恒、竇納樂、索爾茲伯里、嚴道洪、張汝梅、羅豐祿、駱克哈特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00年8月14日,大清帝國的首都被八個國家的侵略軍攻陷,這個日子,可說是黑暗的中國近代史中最黑暗的一天。在趾高氣揚的洋兵中間,摻雜著不少黃皮膚、黑眼睛的士兵,他們不是日本兵,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更不同尋常的是,這些中國兵不是陣前倒戈的懦夫,也不是臨時抓來的漢奸,而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英軍「華勇營」。
背景:
甲午戰爭失敗,列強們紛紛參與瓜分中國的盛宴,英國也想割一塊港口去,便強佔了威海衛港,迫使清政府簽訂條約。
1898年7月1日,刑部尚書廖壽恒等代表清政府,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訂租威海專條》。然而,在簽字後,另一個難題擺在了英國殖民者面前,當時的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發愁,光靠一紙空文難以實現殖民統治,想要在威海站穩腳跟,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做保證。幾乎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國的軍事力量,於是,英國想把他們在印度的經驗搬到中國——在威海衛組建一支中國僱傭軍。
Top
發生過程:
1898年,德國占據膠州灣,俄國租占旅順、大連之後,英國所堅持的「列強在北直隸灣的均勢原則被打破」,其直接後果是英國租占威海衛,「以防止北直隸灣或者直隸落入某一個列強國家之手」。
7月1日,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後,「劉公島並在威海灣之群島及威海全灣沿岸以內之十英里地方」成為英國的租借地。此後,英國人所說的威海衛就專指這塊人口密度不大的條狀地:它大概有10英里寬,在黃海裡擁有一個寬闊的海灣,海灣內大概有15個島,其中最大的是劉公島,總共約 285 平方英里。英國租占威海衛之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需要在此處佈置足夠的軍事力量,然而,幾乎遍佈全球的殖民地使英國沒有多餘軍隊派往威海衛,何況此時英國人正在南非與波耳人爭奪領土,第二次波耳戰爭即將爆發,英國將大量軍隊派往南非。當時,英國在威海衛的部隊「只有一隊皇家海軍工兵部隊,在劉公島修建碼頭」,可以說,英國租占威海衛之後,租借地面臨防禦真空。
當海軍部決定不將威海衛發展成為重要的海軍基地之後,當時負責該租借地的陸軍部決定成立一支中國人組成的軍隊,負責當地的防務與治安。
10月11日,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侯爵致電駐華公使竇納樂,詢問他「是否反對陸軍部立即派一名軍官前往香港,為威海衛招募一營中國士兵?」同日,竇納樂覆電稱,對這一建議「沒有人提出異議」。此時,英國的意圖是不僅在威海衛租借地內招募,也「在中國南方說粵語的地方招募」。11 月,英國陸軍部2號指令同意在威海衛租借地成立一支地方武裝,並向女王提交報告,女王‘愉快地下令成立中國軍團,並將其命名為『步兵中國軍團』’,並且進一步指示說,這支軍團應該稱為『第一營』。
華勇營的組建首先從任命軍官開始,該營軍官分為兩類,一是原本擁有軍銜的軍官,二是沒有軍銜的軍官,即士官;軍官應全部為英國人,從英國或印度軍隊中選拔。被任命為上尉者需要有6年以上服役期,中尉需有4年以上服役期,需要一份能在世界任何地方服役的健康證明;士官應為25歲以下,未婚,接受過第2級別的教育,第1級別教育優先,品行良好、經歷過所有士官職歷、通過適合在中國服役的體檢、中文過關者每年有20鎊津貼。
英國陸軍部首先任命了印度參謀部隊的鮑爾少校以上校軍銜擔任這支部隊的指揮官,西騎兵團的布魯斯上尉以少校軍銜擔任副指揮官。在華勇營的組建和存在階段,除鮑爾、布魯斯外,主要軍官還有沃森少校、巴恩斯少校、希爾頓˙約翰森上尉、鄧特上尉、雷亞德上尉。
12月15日,索爾茲伯里致電竇納樂稱,「指令現在已到達香港的鮑爾少校在香港和上海招募譯員、號手和士官,然後去威海衛,在租借地內徵募士兵,以供該地區擬成立的一營軍隊所需」。軍官招募了一些翻譯和號手後,於1899年初陸續到達威海衛,他們「自華勇營創立之日起就和士兵在一起,在招募到第一個新兵前就已經抵達威海衛」,他們「都會說中文」,但是並不精通,因此還配有翻譯。此外,他們瞭解「中國人的內在性格和等級觀念」,可以說他們是半個中國通,這有利於他們開展工作。
英方在招募新兵之初,中方便得知其募兵企圖,1899年1月20日,駐威海衛道員嚴道洪將英國在威募兵的情況稟告山東巡撫張汝梅。23日,張汝梅致函總理衙門,請總理衙門「設法阻止,以杜後患」。嚴道洪奉命與在威海衛的英國軍政長官交涉,雙方就此舉是否違反《訂租威海衛專條》展開辯論。《訂租威海衛專條》中稱:英國可以在租借地內「建築炮臺、駐紮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又稱「除兩國兵丁之外,不准他國兵丁擅入」。中方據此認為,條約內沒有准許英國招募華兵;然英方強詞奪理,認為「約內雖未載列准募華民為英兵明文,亦無不准募華人為英兵」,仍要進行募兵。嚴道洪無奈,只好上報山東巡撫張汝梅,張汝梅認為「凡約中未載不准之事甚多,英員遂以為無一不可,任行乎是,信守不必昭,限制不必立,亦何取乎訂約,似無此理」,請總理衙門「速與英使商阻」。
總理衙門通過駐英公使羅豐祿提出抗議,然而卻未能取得實質性收穫。最終雙方達成妥協:中方同意英國招募華兵,但只能在租借地內招募,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保證募兵只是為了維護租借地內的治安和安全,並承諾只在威海衛招募,且不會將該兵團用於租借地以外的任何軍事行動。然而,英方對「這些規定很快就違反了」,因為要「達到一千多人的規模,華勇營不可能只在威海衛招募」。英國的徵兵範圍擴展到整個山東甚至直隸以及東北地區,他們曾在天津貼出募兵告示,並在《申報》登報招募。其實,英國陸軍部在一開始就「希望華勇營不僅能守衛威海衛,而且能夠在需要時成為統治『英國勢力範圍』的重要軍事力量」。最終華勇營也走出租借地,參與了英國在華其他軍事行動。
然而,士兵的招募在剛開始並不順利,起初,連部大概一個月只能招到4名新兵,其原因除了百姓有所疑慮之外,當地的中國官員也常會利用職務之便阻撓招兵。另外,中國官員得到了新兵父母的幫助,他們常常圍在新兵臨時營房外,試圖說服應徵入伍的兒子跟他們回家種地。後來,英國將徵兵範圍擴展到整個山東、直隸甚至東北地區,終於在1899年建立起一支建制為7個連,包括官兵534人的隊伍。
華勇營成立之後,英國政府在資金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華勇營的英國軍官也對士兵認真訓練,嚴格管理,並且採取多種方法豐富士兵的休閒生活,以求將華勇營打造成一支威武之師,後來並將其作為英軍一部參與八國聯軍之役。在八國聯軍之役中,華勇營士兵參與的戰鬥其實並不多,其中最主要的是7月9日攻佔天津之戰,是此役中‘唯一代表英國陸軍參加最後對天津城的攻擊和占領的軍隊’。
「華勇營」在威海衛勘界糾紛、八國聯軍之役時,取得一定的成功,但1900年前後有很多士兵逃跑,於是英方對其進行縮編。由於威海衛租借地內一直很平靜,華勇營再也沒有用武之地,直到解散前,他們一直分別駐紮在威海衛的北大營、寨子和南、北竹島等地,維持地方秩序。
1901年之後,軍隊無事可做,華勇營中有40人因為違犯軍紀而遭到處罰;犯有敲詐、賭博和搶劫等罪行的現役士兵會被解雇,有些被解雇或退役的士兵仍留在威海衛,他們成為擾亂社會安定的主要因素。
1903年,威海衛行政長官駱克哈特代表英國國王向參加戰鬥的華勇營官兵授勳,稱讚他們‘能在與自己國家和同胞的戰鬥中很好地辨別身分立場’,英國人以這種鼓勵和嘉獎來提高士兵對他們的忠誠度,然而,這仍未能阻止華勇營士兵非常高的逃兵率,3年多逃跑了八百多人,如此高的比例令人驚訝。
1902 年初,海軍部、陸軍部、殖民部對威 海衛的防禦進行會商,結論是:第一,劉公島現在不需要任何防禦部隊;第二,維護島上和陸上治安的責任在殖民部;第三,在殖民部組織起維持治安的當地力量之前,陸軍部應在未來12個月保持不少於300人的兵力,但一旦上述治安力量組織完畢,威海衛將不再需要任何軍隊;第四,陸軍部的土地和建築都轉交給殖民部。3月,外交部提議與財政部、殖民部、陸軍部、海軍部「會商」解散華勇營之事,隨後決定可以從5月起著手進行解散華勇營一事,分批解散華勇營,每月解散100-120人,直到剩下最後300人,再等待進一步的命令。
5月14日,財政部通知陸軍部,同意支付華勇營士兵91天遣散費的提議,遣散費共計3500鎊,華勇營的遣散正式開始,至此,華勇營開始黯然失色,最終於1906年6月1日全部解散。
歷史影響:
華勇營於1906年解散,僅僅存在了短暫的7年時間。然而,它卻是目前所知列強在近代中國成立的唯一一支成功的正規僱傭軍。
駱克哈特建議從解散的華勇營士兵中選拔25人擔任巡捕,駐紮在不同的地方,而增設的英國行政官員駐紮在租借地的中心,負責維持村董體系,控制巡捕,同時也處理訴訟,為地方提供有效的治安。所有這些新職位的花費是每年1,962英鎊,比華勇營的支出少很多,華勇營的武器和裝備等都轉交給新成立的巡捕隊使用。
駱克哈特的建議得到了肯定,莊士敦成為增設的地方長官,巡捕也很快建立起來。華勇營解散之後,威海衛完全失去了軍隊和防禦工事,但是華勇營的遣散沒有在當地民眾中引發任何混亂,當地百姓也沒有表現出任何反抗或者不安分的跡象。隨著華勇營士兵的離開,租借地內的犯罪和違法行為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有了明顯的減少趨勢。此後,一直到1930年歸還中國前,英國也沒有在威海衛租借地長久駐軍,僅僅依靠最多時不足兩百人的巡捕維持地方治安,而該地也一直沒有發生動亂。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劉本森「清末威海衛華勇營研究」)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