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
時間
1874年05月 ~ 1874年10月31日
地點
屏東車城鄉
相關人物
德川慶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牡丹社事件是中國方面的稱法,而日本方面則稱為「台湾出兵」或是「征台之役」。這起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13年,日本明治7年),琉球王國船難者因誤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身亡,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也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
事件背景:
琉球王國自明朝起為中國的藩屬國,其國王接受中國之冊封,獲准朝貢貿易的次數為藩屬國中之最。由於中國長期拒絕日本進行貿易,琉球居間進行「中國絲綢—日本白銀」轉口貿易獲得巨大利益,卻也因此引起日本重視。
日本薩摩藩在關原之戰後,因財政困難、局勢不穩,加上欲以海外之功向江戶幕府輸誠,遂有兼併琉球之舉。1609年,薩摩派遣將近三千名兵力,攻入琉球王都首里城,但德川幕府命令薩摩藩保留琉球王室,以便利用琉球對中國貿易。然而琉球王國自此喪失獨立自主性,亦受薩摩藩支配,奄美群島也被薩摩藩佔領。自此琉球處於「中日(薩)兩屬」狀態,一方面接受中國冊封並進行朝貢貿易,同時國政受到薩摩藩的控制。
1867年王政復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上表「大政奉還」,江戶時代結束。隨後的明治維新過程中,大量武士(維新時改稱「士族」)失業,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於是西鄉隆盛等人提出「征韓論」,主張以海外擴張來解決內政問題。但征討朝鮮半島在外交上困難較大,未獲得日本內閣多數閣員支持,最後造成參議西鄉隆盛等征韓派官員下野。日本朝廷為了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台灣之議。
也有學者認為,日本政府「出兵台灣」並非僅為了緩和士族對內政的不滿,而是對台灣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有很清楚的認識,「不能將掠奪台灣資源,或侵佔領土的動機矮小化。」
Top
發生過程:
1874年(清同治13年)5月8日,日軍於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
5月22日,日本陸軍中校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原住民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撤兵,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經此一役,多數採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
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佔領後焚燒村屋並撤回社寮營地。
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終於投降。而日本此次侵台戰役中,共計2個多月,日本派出約3600名的軍隊,最後卻僅存不到600名,其中2000多名都死於瘧疾。
日軍移營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長期駐紮。
日本5月中旬出兵台灣,清廷隨即於5月下旬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巡閱為名來台,主持台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李鴻章允調唐定奎率領的淮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赴台,該部隊熟習西洋槍砲,是淮軍主力。當年農曆9月中旬以後到十月間陸續抵台,使得雙方戰力情勢逆轉,沈葆楨的談判地位因此頓時提升了許多。
加上此時日軍因熱病侵襲,病歿650人(陣亡者僅20餘人),又已耗軍費1260餘萬日圓(尚未計算購買運兵用船舶的770萬日圓),深感難以持續。於是日本政府派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為全權大臣,赴清廷交涉。
當時沈葆楨及李鴻章對情勢皆有清楚的判斷,分別上疏表示日本急於謀和,實因情勢窘迫。因此大清帝國起初態度強硬,軍機大臣文祥公開表示,對於日本方面要求的軍費賠償表示:「一錢不給」。
但大久保商請英國公使威妥瑪為調人,強勢介入。於是清日兩國在1874年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約,共有三條:
1.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清國不指以為不是。
2.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清國定給撫卹銀兩,日本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清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另有議辦之據。
3.所有此事兩國一切來往公文,彼此撤回註銷,永為罷論。至於該處生番,清國自宜設法妥為約束,不能再受兇害。
歷史影響:
「牡丹社事件」前,台灣東部是否屬於清朝管治範圍並未得到歐美國家廣泛承認。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轉為積極治理台灣,增設府縣,並對台灣東部及原住民地區以「開山撫番」進行開發、征服及台灣東西部越嶺古道,雖最後仍無法有效統治原住民地區,但可防止外國勢力以原住民治理問題進犯台灣。並於1884年爆發中法戰爭後,1885年建立福建台灣省直至1895年割讓台灣予日本。
Top
中外雜誌 394
‧
牡丹社英魂長存 台胞首次抗日事件
東方雜誌復刊 898
‧
中美日關係與世界前途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