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大清郵政津局
大清郵政津局
時間
1878年03月
地點
天津
相關人物
李鴻章、德璀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大清郵政津局大樓建於1878年,前身為天津海關書信館,坐落於天津法租界的主要街道大法國路(Avenue de Grand France)和聖路易路(Rue Saint Louis)交口處(今和平區解放北路和營口道交口的解放北路103--111號)。該建築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大清郵政官局局房該建築。目前為天津郵政博物館,作為天津租界時代留存下來的重要建築之一,該建築也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事件背景:
1861年6月2日,法國政府和清政府簽定《天津紫竹林法國租界地條款》,劃定法國租界,在英租界北鄰確定了位置,但比天津英租界更加靠近天津城,面積為439畝。不過,在初期的中國對外貿易並不興盛,來到這裡的少數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東門外三岔河口的宮北大街,僅有天津英租界內建造了少數房屋;天津法租界內甚至沒有任何法國機構,只有1個供英美僑民使用的宗教建築合眾會堂,法國在天津的主要活動就是位於三岔河口的望海樓天主堂,連法國領事館都設在臨近的宮北大街。1870年6月發生了天津教案,外國僑民紛紛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開發經營。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國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時間內仍不見起色。直到1880年代才開始著手進行市政建設。
天津租界的較大發展始於1870年。這一年6月,天津教案發生。憤怒的天津民眾打死法國領事豐大業等人,並燒毀位於天津城東的外國教堂及法國領事館。事後心有餘悸的外國僑民們認為,入居租界要比在華界雜居安全得多,因而紛紛遷入租界,客觀上促進了法租界的發展。天津法租界在歷史上共有兩次擴展。
1900年,天津法租界向西擴展到牆子河(今南京路一帶),使該租界面積擴展了4倍,達到2360畝。
1916年,法租界向老西開擴張的行動引發天津市民的強烈抗議,發生了老西開事件。
Top
發生過程:
1878年3月9日,經清政府批准,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於當年3月23日在津海新關大公事房內(今和平區營口道2號)創辦了「天津海關書信館」,並開始收寄中外公眾郵件,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郵政機構。
1878年8月15日,天津海關書信館首發了清政府海關試辦郵政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1880年1月11日書信館改名為「天津海關拔駟達局」(英文「post」的譯音,即海關郵局),其英文牌匾「CUSTOMS POST OFFICE」懸掛在一層角樓的窗戶上。
1884年,海關郵局遷入此樓辦公。
1897年2月2日(農曆1月1日),天津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為「天津大清郵政局」,簡稱「大清郵政津局」。原先懸掛的英文牌匾,被嶄新的「大清郵政津局」中文牌匾所取代,旁邊還掛有兩塊外文牌匾,左側為法文「POSTE IMPERIALE」,右側為英文「TIENTSIN POST OFFICE」。
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
1911年,「郵傳部」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脫離海關,成為獨立的系統。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改稱「中華郵政」,大清郵政津局改稱直隸郵務管理局,直至1915年8月遷出。法商歐愛葉於在天津成立「天津儀品放款公司」後,「大清郵政津局」舊址成了「儀品公司」的財產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委託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產權屬比利時。
198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其進行整修。該建築於1997年6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5月,天津市郵政局決定,購置其產權,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並分別向天津市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做出請示。
200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下發批覆,對該建築文物價值給予高度評價,明確支持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
2001年5月,時任天津市副市長王德惠就建立天津郵政博物館所涉及的房屋產權事項提出過渡方案。
2001年12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與天津市化輕總公司簽訂協議,將該建築的使用權有償轉讓給天津市郵政局。
2008年,大清郵政津局大樓為迎接北京奧運會進行再次整修。
2010年3月,天津市郵政公司對其進行整體加固裝修。
歷史影響:
天津郵政博物館在大清郵政津局舊址落成開館。該建築作為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中國第一個郵政代辦機構、第一部郵政規章、第一條郵路、第一張郵政資費表、第一套郵票等均誕生在這裡。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