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天津海軍醫學校
天津海軍醫學校
時間
1915年10月 ~ 1933年04月01日
地點
天津
相關人物
李鴻章、經亨咸、張廷翰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天津海軍醫學校是全國第一家專門西醫學堂,曾經是天津經費最為充足的學校之一。但在上個世紀30年代,這所學校卻因為經費嚴重不足而被迫停辦。
背景:
清末,天津成為中國北方的洋務中心,各種西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發展近代化海軍,是洋務重點之一。由此,為海軍培養醫療人才的學校也就應運而生。
1888年8月,北洋大臣李鴻章奏准設立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1889年工程完成,開始施診,津民稱便。1894年5月,李鴻章以各營、艦及炮臺缺乏西醫官,乃奏請擴大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改為天津總醫院,該院為北洋各醫院、養病院之大本營,內設儲藥處(專司購儲醫療藥品器材)、施醫院(專司治療北洋水陸師傷病官兵及門診)、西醫學堂(專司培育軍醫人才)。奏准之後,即由北洋海防支應局撥銀八千三百餘兩,添建房屋七十八間,供西醫學堂使用……聘英國醫官歐士敦為總醫院總醫官兼西醫學堂總教習。西醫學堂之成立,實為中國造就西醫人才之始。
Top
發生過程:
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北洋無軍艦,亦無海軍機構,總醫院乃改為‘北洋醫學校’,屬直隸省。1901年《辛丑合約》簽訂後,醫學校被劃入法租界,總醫官改由法國人擔任;學校經費除來自門診收入外,不敷之數,由直隸總督衙門撥付。
1912年10月,教育部頒佈了《專門學校令》,北洋海軍醫學堂於1913年改名為直隸醫學專門學校,經亨咸任校長。1914年新建樓房及解剖室,醫院門診每日約400~500人次。民國初年,學校每兩三年面向全國招生一次,每次最多30名,招生考試相當嚴格。錄取新生除本地外,來自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直隸等地。
1915年9月,中華民國直隸省政府在保定建立了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10月,天津原校址收為中華民國海軍部管轄,並改名為「海軍軍醫學校」,教育經費由中華民國海軍部撥付。校內設有預科及本科,修業年限,預科1年,本科4年。
海軍醫學校成為當時我國海軍,乃至全國範圍內培養西醫人才的專業院校,從而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該校自開辦至1930年3月止,學生畢業共16屆、219人,該校畢業生在醫務界多有建樹。有任徐世昌大總統醫官的屈老大夫,有在海軍部醫政處當校級醫官的唐大夫,有在衛生部當司長的蔡鴻和當科長的景紹薪,有留校任教又從醫的教師,還有不少自已開業的地方名醫,如中華醫院創始人張忠信等。
1930年,該學校因經費不足停辦。
1933年3月28日《益世報》上的一則消息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根據這則新聞報導,海軍醫學校的教師準備在4月1日罷課。教師們罷課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已經整整4年沒有得到正式的經費撥款,完全依靠醫院診療費勉強維持,據說當時海軍軍部準備將學校地皮賣掉,用於南方某省的醫學校建設。
教師罷課事件引起了該校畢業生的注意,由於當時許多天津著名的醫生都是該校畢業生,他們就維持學校辦學問題給當時海軍軍部草擬了一份聲明,如果海軍不準備再繼續辦醫學校,希望由該校畢業的校友買斷學校,他們將出資30萬元。此外,他們也希望學校教師能夠再維持兩個月的時間。
在62個月沒有得到學校發放的工資後,1933年4月1日,天津海軍學校的全體教職員工停止辦公。該校校長張廷翰此時正在南下途中,希望能夠就開辦學校經費一事得到海軍軍部的支援。然而,海軍軍部的態度卻令所有的教員心寒,海軍軍部以教職員工都已不再工作為由,停辦該校。至於拖欠教師的工資,希望能通過醫院的收入補貼給教師,而當時醫院已經拖欠藥款數千元,已經超過了繼續賒帳的信譽度,最後,院方做出決定,將所有診療專案都上揚,但仍需停辦學校,將學校與醫院合二為一。
1933年,該校附屬醫院相繼停辦。
歷史影響:
天津海軍醫學校,自1894年5月創校至1933年停辦,歷時37年之久,畢業生16屆,共218人之多,正是他們日後逐漸成長為我國西醫的最早開拓者。從這一方面上說,天津海軍醫學校對造就我國西醫人才功不可沒。
(資料來源,參考:北方網、新浪網、維基百科、鳳凰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