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華捷報
北華捷報
時間
1850年08月03日 ~ 1951年03月31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亨利·奚安門、康普東、詹美生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華捷報(North-China Herald)又名《華北先驅週報》或《先鋒報》。上海第一家英文報刊。 1850年(道光三十年)8月3日由英國拍賣行商人Henry Shearman在上海的英租界創辦,每週六出報。主要刊載廣告、行情和船期等商業性材料,同時也刊有言論、中外新聞和英國駐滬外交、商務機關的文告,並轉載其他報刊的稿件,供外國僑民閱覽。有關太平天國的報導甚多,是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參考資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國政府的觀點,被視為“英國官報”。
事件背景:
作為上海第一家英文報刊,它是由英國商人亨利·奚安門(Henry Shearman)於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創辦的周刊,逢週六出版,每期對開一張4頁(版),後由英商字林洋行發行,其歷任編輯有奚安門、康普東、詹美生等。
作為一個英國商人,奚安門辦報為英國資本主義服務的目的很明確。關於該報的出版緣起和創辦宗旨,《北華捷報》創刊號上發表的《致讀者書》中說:“由於上海開埠已有六年。而不到五年的時間,上海已成為亞洲第四大港口;四個月前,上海與香港之間已開闢了定期航線……我們認為創辦一個報刊的時機來到。”本報“要為本埠造成最有利的東西”。奚安門在文中繼續寫到,為了促進上海經濟的發展,希望“母國”(英國)乃至世界各國都能重視上海的發展,盡快同大清帝國建立密切的政治聯繫,更加擴大對華貿易;對華政策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有全局和長遠打算,看到這個大帝國有著驚人的豐富資源。因而,《北華捷報》在政治上站在英國在華商人立場上,其新聞、言論反映英國在華商人的利益。
Top
發生過程:
上海第一家英文報刊。 1850年(道光三十年)8月3日由英國拍賣行商人Henry Shearman在上海的英租界創辦,每週六出報。主要刊載廣告、行情和船期等商業性材料,同時也刊有言論、中外新聞和英國駐滬外交、商務機關的文告,並轉載其他報刊的稿件,供外國僑民閱覽。有關太平天國的報導甚多,是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參考資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國政府的觀點,被視為“英國官報”。
1856年Shearman年在上海去世,英國商人Charles Spencer Compton購得此報。同年,Compton創辦了增刊《每日航運新聞》(Daily Shipping News)。
1861年由英商Edwin Pickwoad接辦。 1862年增刊擴充為《每日航運和商業新聞》,1864年7月1日又擴充為獨立出版的日報,定名為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66年改由Pickwoad and Co.經營。 Pickwoad and Co.漢譯為“字林洋行”,故本報取名為《字林報》或更通行的《字林西報》。《北華捷報》周刊隨即轉為其星期附刊繼續刊行。
《北華捷報》的主筆前三任由其創辦者或出版者(publisher)兼任,從1861年轉手到Edwin Pickwoad開始,主筆先後由SamuelMossman和R. Alexander Jamieson擔任。前者著有關於澳州、中國、日本等國多部著作,後者是有影響的漢學家。可以說《字林西報》從此走上了職業化或專業化道路。 《北華捷報》不僅有很強的作者隊伍,還在海內外聘請大量的政府官員、商人、傳教士作為通訊員(correspondent),他們從自己的職業出發,發表各種意見,《北華捷報》給他們提供論壇、觀點交鋒的空間。
第四任主筆Samuel Mossman於1862年為本報製定的“報訓”是“impartial, not Neutral”,一直印在言論版的上端。這些都為其早期知名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報紙,重視新聞,在中國許多邊遠地區也聘有通訊員,曾一度獲得獨享路透社電訊的特權;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時間長達101年,它是舊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最有影響的外文報紙。現完整保存在上海。
歷史影響:
《北華捷報》的出版既體現了傳媒的政治功能,同時也滿足西方人的經商、社會活動方面的需求,在溝通洋行之間、洋行與華商之間的商務活動方面起到了作用。它鼓吹開發中國市場特別是開發上海,對上海的商務活動起了一定作用。從另一角度來說,《北華捷報》是上海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西學東漸在上海的產物,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因素影響的結果。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