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市徐匯中學
上海市徐匯中學
時間
1850年01月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南格祿、徐光啟
資料來源:360圖片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上海市徐匯中學是位於上海虹橋路68號的著名完中學校,在徐家匯天主教堂旁,始名聖依納爵公學(法語:Collège Saint Ignace),由天主教耶穌會建於1850年(清道光30年),有拉丁文校訓:LABORA SICVT BONVS MILES CHRISTI。
1931年組織校董會,向中華民國教育部辦理立案,易名「徐匯中學」,改「二三制」。至今歷史已超過160年。現為徐匯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之一。
事件背景:
1849年法籍耶穌會士南格祿(Claude GotteLand)在徐家匯招收了二三十名中國兒童開始啟蒙講學,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正式取名為徐匯公學,也稱聖依納爵公學,1931年定名為徐匯中學。坐落在明末大學士徐光啟的故里徐家匯,受其影響,開啟了中國中西教育交匯的先河,在中國教育史上擁有一個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中國西洋辦學第一校。而在新北市蘆洲區的另一所私立徐滙高級中學,由1949年到臺灣的徐滙中學校友於1963年以原上海徐匯中學名義在臺復校。
Top
發生過程:
徐匯中學是地處繁華喧囂的徐家匯商業中心的一所古老而寧靜的校園,是一所特色、創新學校。
創辦於清道光30年(1850年)。道光29年 (1849年),江南地區洪水氾濫,來徐家彙的難童很多,徐家匯本地居民無力食養,便將難童送至徐家匯天主教堂,請求徐家匯司鐸設法收容並施教育。教士們見他們俊秀可教,時任徐家匯耶穌會院長的晁德蒞慨然允諾,即撥茅屋數間,以充教室。
1850生徒增至31人,且均優秀可教,故一改臨時收容為有組織的教導,成立學校,取名徐匯公學,由此形成了徐匯公學的雛形。清光緒四年(1878年),因時局穩定,學生激增,舊校捨不敷應用,決定建三層大廈一所,後加高一層,即今之老校舍(已於1991年改建為尚學樓)。
接著,又建西校舍二層(已於1991年改建為重德樓),上層為教員宿舍,下層為教室。
1905年,學校為提倡體育,又新闢運動場,即今之大操場。
1904年2月,學校因教外學生急增,故設上、中、下三院,實行分院管理。上院、下院授內生,中院課教外生。上院生有宗教活動,修養身心;教外生亦組織講學會,後改“規勉社”。學校因而實行分層次的宗教教育與學校文化教育。學生畢業後,送震旦學院或外洋大學進修深造。
徐匯公學因奉耶穌會祖聖依納爵為主保,故亦稱聖依納爵公學。這是法國天主教在中國創辦最早的教會學校。歷年主持校務的,大多為法意兩國的神父,學校的內部組織及其管理方法,除具有耶穌會學校的風格外,還帶有濃厚的法意兩國教育制度的色彩,這是與當時國內學校不同的。徐匯公學使用耶穌會公學章程,學校專收男生,為寄宿制男子學校。
1931年,教會向中國政府教育部門辦理立案,易名徐匯中學。
1949年上海解放後,實行學校教育和宗教分離的政策,並取消分院制。
1953年6月改為市立,並開始招收女生。現校址為虹橋路68號。
歷史影響:
徐匯中學素有“西學東漸第一校”之稱,秉承著“崇尚科學、愛國榮校、多彩發展”的辦學傳統。
作為上海市科技特色示範校,生命科學創新實驗中心的正式啟用必將實現徐匯中學科技教育新的飛躍。生命科學創新實驗中心啟用儀式。
章衛民說:“徐匯中學利用校友捐贈並藉助高校技術力量創辦現代化生物教學實訓基地,這種辦學模式必將成為學校特色和亮點,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前景。”實驗中心的創建充分體現了徐匯中學上聯知名高校,下接特色小學,橫聯活動中心的“藍海戰略”理念,林志新院長領銜的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15位教授、博士作為導師對實驗中心作技術支撐,在場地建設、儀器配備、安裝驗收、教師培訓、課題研究、教材編寫等方面進行全程指導。
徐匯中學生命科學創新實驗中心將對當今生命科學研究的五大前沿領域進行研究,承擔現代生物技術普及教育及學生創新課題研究工作,為全體高中學生及初中活動課學生提供科學實驗平台,旨在讓學生體驗生命科學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