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
時間
1832年07月01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威廉·渣甸、
林則徐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怡和洋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英資財團,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貿易。渣甸洋行對香港早年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國際集團,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英語: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在百慕達註冊,發行6.34782億股份在新加坡及倫敦兩地上市。2010年怡和洋行的總資產達到480.76億美元,淨資產137.1億美元,營業額300.53億美元,盈利30.84億美元。
事件背景:
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早年在東印度公司任職。
1817年離職後,在英屬印度的若干家貿易公司任職。
1825年,在孟買與英商印度士堅拿公司(INDO-SKINER)合夥創辦了渣甸士堅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 Co),從事向中國出口印度煙土。該洋行的合伙人均來自蘇格蘭,與英屬印度在孟買與加爾各答的各機構關係密切。[4]蘇格蘭蔭親關係紐帶發揮重要作用。
後在1844年由威廉·渣甸的姊妹瑪格麗特的小兒子戴維·渣甸(David Jardine,1819-1853)執掌該洋行。該洋行在倫敦的合作夥伴是馬地臣公司(詹姆士·馬地臣1848年由香港返回倫敦後創辦),負責進口英屬印度的茶葉、稻米、絲綢、棉花、黃麻與靛藍;在香港則與怡和洋行合作,由後者接手印度煙土並打開中國入口的渠道。渣甸士堅拿洋行也向新加坡出口煙土,供應馬來半島的華人以及東南亞其它地方的華人。
到1860年,渣甸士堅拿洋行與怡和洋行攜手控制了印度煙土到遠東的貿易渠道。最終在1946年,與George Henderson合併為Jardine Henderson公司,但仍然控制在渣甸家族手中。
Top
發生過程:
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年~1843年)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年~1878年)在中國廣州創辦。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也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遊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 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 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1949年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 1954年,怡和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50多倍。到了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經歷百年滄桑,目睹香江變遷,怡和在香港回歸前一刻轉移重心離開港九。
歷史影響:
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開設分行。1844年取得外灘27號(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層樓房。怡和曾經長期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長江和沿海航運、怡和紗廠(楊樹浦)、怡和絲廠等眾多業務,號稱「洋行之王」。1920年至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層的花崗岩大樓,文藝復興風格。1955年以後,大樓被當局沒收,由上海市外貿局佔用。
除香港、上海以外,怡和在漢口的分支機構規模最大。怡和於1866年在漢口設立分支機構。當時,同屬英資的怡和央行和太古洋行共同控制了長江航運,怡和在漢口地區聲勢日益壯大。在漢口,怡和洋行不僅在漢口英租界建有辦公大樓和碼頭、倉庫,還在租界外毗鄰跑馬場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級住宅區,稱為怡和村,通往漢口德租界的馬路則稱為渣甸路(今解放公園路)。怡和央行是當時漢口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其所投資的房產,在漢口租界內外,大約有一百餘棟(處)。1927年,漢口發生「一·三慘案」,國民政府收回英租界,怡和發展受到挫折。但是一年之後,1928年,漢口怡和洋行就恢復工作,怡和洋行的職員也陸續回到漢口。漢口怡和洋行重新佔據領導地位。
1867年,怡和洋行作為天津第一家由外商開辦的以從事遠洋運輸為主的洋行在紫竹林碼頭成立。該行早期以代理船舶為主,1872年將所轄輪船改組為華海輪船公司,1881年在上海成立怡和輪船公司,天津怡和洋行船務部也相應改組為怡和輪船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怡和洋行大樓建於1921年,為二層混合結構樓房。建築呈對稱布局,主入口位於立面中段,兩側各有一棵科林斯巨柱。建築體量穩重,裝飾簡潔,室內裝飾豪華大氣,具有古典主義建築特徵。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