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
時間
1832年07月01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威廉·渣甸、林則徐
怡和洋行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簡介:

怡和洋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英資財團,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貿易。渣甸洋行對香港早年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國際集團,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英語: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在百慕達註冊,發行6.34782億股份在新加坡及倫敦兩地上市。2010年怡和洋行的總資產達到480.76億美元,淨資產137.1億美元,營業額300.53億美元,盈利30.84億美元。

事件背景:

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早年在東印度公司任職。

1817年離職後,在英屬印度的若干家貿易公司任職。

1825年,在孟買與英商印度士堅拿公司(INDO-SKINER)合夥創辦了渣甸士堅拿洋行(Jardine, Skinner & Co),從事向中國出口印度煙土。該洋行的合伙人均來自蘇格蘭,與英屬印度在孟買與加爾各答的各機構關係密切。[4]蘇格蘭蔭親關係紐帶發揮重要作用。

後在1844年由威廉·渣甸的姊妹瑪格麗特的小兒子戴維·渣甸(David Jardine,1819-1853)執掌該洋行。該洋行在倫敦的合作夥伴是馬地臣公司(詹姆士·馬地臣1848年由香港返回倫敦後創辦),負責進口英屬印度的茶葉、稻米、絲綢、棉花、黃麻與靛藍;在香港則與怡和洋行合作,由後者接手印度煙土並打開中國入口的渠道。渣甸士堅拿洋行也向新加坡出口煙土,供應馬來半島的華人以及東南亞其它地方的華人。

到1860年,渣甸士堅拿洋行與怡和洋行攜手控制了印度煙土到遠東的貿易渠道。最終在1946年,與George Henderson合併為Jardine Henderson公司,但仍然控制在渣甸家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