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靜安寺路
靜安寺路
時間
1860年05月 ~ 1945年09月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李秀成
靜安寺路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簡介:

靜安寺路(Bubbling Well Road),是中國上海市南京西路在1862年—1945年之間所使用的路名。它起初作為上海公共租界的第一批越界築路而開闢,正式劃入租界後,成為東西橫貫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主幹道。該路東起西藏中路,接南京路,西到大西路(延安西路),全長3866米。

事件背景:

靜安寺路,始建於1860年代,初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修築的一條道路。

1899年,大部分納入租界。

1900年後,中外關係趨向緩和,外商對華投資大幅度增加。

從20世紀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的十餘年間,在上海經商致富的洋行大班們(多數是英國人)紛紛選擇靜安寺路興建大型獨立式花園別墅,不久這條馬路沿線就形成上海最早的一片高級花園住宅區。

1920年代和1930年代,靜安寺路兩側風貌迅速發生變化,從以獨立式花園住宅為主演變為以公寓和新式里弄為主。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沿路陸續開設眾多商店,漸漸形成上海西區的商業中心。不過,靜安寺路商業街的氣氛與東面喧囂的南京路(今南京東路)截然不同,經營方向趨向高檔,以高級舞廳、電影院、咖啡館和時裝店聞名。

1937年8月13日,空前激烈的淞滬會戰爆發,在持續3個月的戰事期間,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區幾乎全部化為廢墟,上百萬來自閘北、南市以及虹口日本勢力範圍的大批商賈和難民為避難蜂擁而入形勢如同「孤島」的租界,靜安寺路附近人口更為稠密,不少名店從市內其它地段遷入靜安寺路營業,商業更趨繁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立刻進占租界,靜安寺路的鼎盛時期就此結束。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國民政府正式接收上海租界,將靜安寺路更名為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