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中西女中
上海中西女中
時間
1892年03月 ~ 1952年07月
地點
漢口
相關人物
林樂知、海淑德
資料來源:王朝網路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西女中的前身是中西女塾,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創辦於1892年,舊址設在今黃浦區漢口路西藏中路口。英文名稱McTyeire School得名於南方衛理公會的墨梯(Holland McTyeire)主教。中西女塾的創辦人是美國衛理會駐滬傳教士林樂知,首任校長是海淑德(Laura Haygood)。中西女中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學校。前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1900年進中西女中讀書,她的同胞姐妹靄齡和美齡也就讀此校。 1912年開設特別班,招收已婚婦女。前6任校長均為美國人,早期教材除了語文外均用英文教科書,學科中強調英文、算學、音樂、家政等,其中家政教育在上海最為出名。學制10年,主要招收富家女子入學。
事件背景:
19世紀70年代,西方教會在華辦學已有一定數量,據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資料,1877年,西方教會在華學校已有347間,學生5,917名。學者胡衛清認為,西方教會學校學生不少,卻多為流浪兒童,教學內容也以宗教為主,社會影響力有限。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亦說,當時監理會屬下的學校學生「來自最低下、最無希望的階層」,並希望創辦一學生來自「最優秀和最有希望的階層」的新式學校。在他的努力下,1882年,採用雙語教學的中西書院於上海成立,十分成功。書院原定招收男女兼收,最終卻不收女學生。胡衛清認為,書院的成功,鼓舞了林樂知,促使他加緊創辦一招收女學生的同類學校。1885年,林樂知與同屬監理會的女傳教士海淑德合作,海淑德負責籌集25,000美元,在華舉辦女校。籌款方式的是發行每股10美元的股票,需售出2,500股。同年6月,監理會女布道會開會,海淑德在華辦學的計劃令與會者反響不小,會上售出了820股,已占需籌集經費的三分之一。
Top
發生過程:
1917年 中西女塾遷入滬西憶定盤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今江蘇路155號)佔地89畝的經家花園。
1929年 中西女塾向中國政府立案,聘請楊錫珍為第一任中國校長。
1930年 向國民政府立案,改名私立中西女子中學。
1933年 拆除舊的教學樓,建造新教學樓。
1935年 底新教學樓落成。
1936年 聘請薛正為中西女中校長。
1943年 夏日軍強佔中西女中校舍作陸軍第二醫院,校舍遷海格路英國女子中學(今華山路中福會兒童藝術劇團)
1945年 8月抗戰勝利,學校遷回江蘇路校舍。
1952年 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併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校址在江蘇路155號原中西女中校園。
歷史影響:
校園由一條橫貫東西的龍牆分為南北兩園。北園原有一幢四層樓的住宅,作為校舍一直使用至1935年,拆除重建為教學大樓連吉生紀念堂(Richardson Hall,今五四大樓),內設一個內部裝修講究的禮堂。樓前大草坪。東側是建於1922年的Social Hall(今五一大樓)。南園有一荷花池、教師之家(1921年)和健身房(1928年)。
中西女中重視英文、音樂舞蹈、禮儀家政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外活動,很受中上等家庭的歡迎。 中西女中收費較高,與聖瑪利亞女中(St.Mary's Hall)同被稱為貴族教會女校。
中西女中沒有專用的教堂,以「海涵堂」牧區名義組織宗教活動。連吉生紀念堂建成後,宗教活動在那裡進行。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