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時間
1881年06月 ~ 1952年07月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黃素娥、
張愛玲
、俞慶棠
資料來源:上海軌道交通俱樂部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原聖瑪利亞女校(St.Mary's Hall)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會中學,位於中山公園西南側,長寧路1187號。當年這是一所女子貴族教會學校,舊上海灘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紅極一時的名人都出自這所學校,如張愛玲、俞慶棠等。
幾經改建的聖瑪利亞女校,仍然尚為完整地保留了當年的建校初期的大致風格。正對著學校大門的第一教室已經是教師辦公樓,幾經粉刷後的牆壁失去了原有的色彩,門柱和窗沿那些攀花的浮雕也在重修時剝落。儘管如此,這座修建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具有西方折衷主義的典型“中國式”小樓,仍然如同一個威嚴的老人穩健地屹立在校園的入口,見證著一個世紀來的歷史變遷。
現在,這裡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
事件背景:
聖瑪利亞女中(St. Mary's Hall)是美國聖公會在上海創辦的一所著名的教會女子中學。其淵源可以追溯到1851年,創辦於虹口文監師路和百老匯路口(今塘沽路和大名路口)聖公會救主堂後的文紀女塾,是一所帶有慈善性質的小學。
1881年6月,正式成立了聖瑪利亞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聖約翰書院後面,與聖約翰書院僅一牆之隔。學制定為8年。
1923年,聖瑪利亞女校遷入白利南路(公共租界在滬西的越界築路,今長寧路1187號)新校舍,並改名聖瑪利亞女子中學。占地面積64000平方米。
聖瑪利亞女中的特色,在於英文、家政和音樂舞蹈;所以培養出來的女學生,大都諳熟社交禮儀、通曉英文,富於文學藝術的修養,具有上流社會淑女的風範。
1952年,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聖瑪利亞女中和中西女中,把兩校合併成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原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址辦起了上海紡織專科學校。1999年,該校被併入東華大學,成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
Top
發生過程:
1851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瓊斯女士在上海虹口禮拜堂後設立一座女校,命名為文紀。剛開始,文紀只有8名學生,上午學淺易的《聖經》和《四書》,其餘時間學習紡織、縫紉、烹調、園藝等。 10年後,另一名傳教士——— 美國基督教聖公會格蘭德女士,為紀念故世的丈夫俾文先生在上海又設立一座女校,並以其夫“俾文”名之。這裡的女學生們除了學習聖經、國文、算術以外,還學習縫紉、刺繡。
1881年文紀、俾文兩校合併成立聖瑪利亞女中(St. Mary's Hall),校址在萬航渡路聖約翰大學校園內,第一年招生28人,首任校長為中國人黃素娥女士。
1881年6月,美國聖公會施主教將文紀、俾文兩校合併,成立了聖瑪利亞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聖約翰書院後面,整個校園的建築呈古希臘風格。此時的聖約翰書院和聖瑪利亞女校僅一牆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禮拜”之外,男女學生從不允許交談。學校開始時招生40餘人,以後每年陸續增加。
1885年女校附設育嬰堂,黃素娥兼管其事。
1900年,學校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僅有一名學生朱靜貞畢業。
1908年添設師範科、圖書館。此後聖瑪利亞女校有較大發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樂部,學制定為8年。
1920年購買白利南路70畝地建造新校舍(今長寧路凱旋路口)。
1923年,聖瑪利亞女校遷入白利南路(今長寧路)新校舍,並改名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招生對像多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
到1929年為止,學校共計有八年制畢業生100人,師範畢業生17人,初中畢業生137人,高中畢業生145人,中文特級畢業生63人。這時的聖瑪利亞女校,已經成為一所貴族女子學校,學校完全按照美國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課外,還有宗教活動,家政訓練和音樂舞蹈表演等選修課,傳授西方上層社會的禮儀、社交知識。它一年學費一般學生是84元,相當於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專學西文的一年學費是168元,其他伙食、雜費尚且不包括在內。這樣高的費用,普通人家顯然是難以支持的。自此,聖瑪利亞女中開始成為繼中西女中後的上海第二所貴族教會女校。
1937年借南京路大陸商場臨時上課。
1939年聖瑪利亞女校又在聖約翰大學校園裡建斐蔚堂(Grave’s hall),學生全部走讀。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中,並把兩校合併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而原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址上則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專院校—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1999年8月,該校被併入東華大學,成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長寧分校區,共佔地面積64000平方米,一直至今。
歷史影響:
聖瑪利亞女中的校園長期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昔日的風格,有爬滿常春藤的鐘樓、環繞操場一圈的走廊等。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2005年-2006年,1號教學樓和一幢宿舍樓乃至迴廊均被開發商拆除,另外四幢保留建築的屋頂亦被拆除,只有鐘樓倖存。2009年經媒體曝光後, 引發社會關注。隨後,長寧區規劃局表示,將責令開發商恢復被破壞的迴廊及4幢保留建築,經研究決定保留鐘樓,原地或異地重建其餘所有建築。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