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廣學會
廣學會
時間
1887年11月01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赫德
、韋廉臣、
李提摩太
、林樂知、慕維廉
資料來源:柚子皮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清末英、美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組成的出版機構。由1884年設立的「同文書會」改組,1887年成立於上海。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任第一任董事長,英國傳教士韋廉臣、李提摩太先後任總幹事。主要成員有慕維廉、艾約瑟、林樂知、丁韙良、李佳白等。 「以西國之學廣中國之學,以西國之新學廣中國之舊學」相標榜。用中文出書。在北京、奉天、西安、南京、煙台等地設專門機構,編譯出版大量宗教和政治書籍。
事件背景:
廣學會(1887年-1956年),是英美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出版機構。1887年在上海成立,前身是1884年成立的同文書會(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1949年會中外國人撤離中國。1956年與其他基督教出版單位合併,組成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
廣學會的書籍對清末維新運動和清末新政產生很大影響。自光緒16年(1890年)到宣統3年(1911年)共約400種,初版、重印合計共達100多萬冊。戊戌變法時期光緒皇帝為了解西學和參考西法,找來閱讀的129種新書中,其中89種為廣學會出版。
發起人是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他聯絡林樂知、慕維廉(W. Muirhead, 1822—1900)等人發起創辦,並邀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任第一任會長(當時稱總理),韋廉臣自己任督辦,後稱總幹事,主管日常工作。1890年韋廉臣病故後,次年由英國浸信會傳教士李提摩太主持到1916年,時間長達25年。主要成員還有艾約瑟、丁韙良、李佳白等。
Top
發生過程:
光緒十三年創建,同光緒三年傳教士大會上所產生的學校及教科書委辦會有密切關係,該委辦會專門從事編著教會學校用的教科書,幹事為蘇格蘭人韋廉臣。光緒十三年韋廉臣在上海成立同文書會,並自任總幹事。初創時英文名稱是:The Society for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S.D.C.G.K.),意即在中國人中廣傳基督教及一般知識的會社。光緒二十年同文書會改稱廣學會,英文名亦改成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
廣學會是基督教許多宗派都參加的全國最大的教會出版機構。光緒十六年韋廉臣去世,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繼任總幹事。李一上任即對廣學會的讀者對象進行調查分析,他廣泛結交社會上層人物,通過廣傳西學來影響中國的社會和政治。他尤其註重上層官僚及士大夫階級,甚至利用科舉考試,在試場散發廣學會書刊。廣學會出版的書刊,除供傳教用的宗教書外,還包括歷史、科學、政治、法律、商業、文學等各個方面。當時光緒皇帝準備變法,購買了129種介紹西方新學的書,其中有89種是廣學會出版的。有的地方考科舉的題目也要參考廣學會出的書,有的省甚至請廣學會編印一套循序漸進的課本,供人自學。李提摩太自清光緒十七年任廣學會任總幹事起至民國5年退休回國,這25年間廣學會對中國社會有較大影響。
廣學會開始時規模很小,先後在上海西華德路(今長治路)25號、江西北路41號和蓬路(今塘沽路)44號等處租屋辦公。
光緒34年,由英商漢璧禮出銀2萬兩(約3000英鎊)在四川北路143號建成一幢3層樓辦公室。
民國21年,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28號造了1幢9層大樓。
廣學會每年舉行一次年會,參加者均為社會名流。年會都假歐美巨商在滬的私宅或租界工部局舉行,主持年會的大多是英國駐滬總領事或其他英、美官員。
廣學會的經費主要由西方各差會及基督教信徒捐助。此外,英美等國的慈善家、華僑及各埠巨商等均有捐助。除捐助外,其次是售書所得,如光緒二十三年售書獲銀元12146.91元。
抗戰期間,廣學會部分人員曾遷重慶,並參加基督教聯合出版社。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遷往成都。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仍回上海博物院路(現名虎丘路)原址。
1950年後廣學會割斷了同帝國主義的關係,1956年廣學會和中華浸會書局、中國主日學合會、青年協會書局四個基督教出版機構聯合組成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並產生了以黎照寰為主席的董事會,由江文漢任總幹事,繼續出版基督教書刊。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被關閉。
歷史影響:
1889年復刊《萬國公報》,多載時事論文及中外重要政治法令,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的同時也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日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運動期間,發行量激增,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頗有影響。但它"願華人明西方之理,不願華人仿西方之製",實際上企圖變中國為西方帝國主義的附庸。五四運動後,出版《共產主義之研究》、《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等反共書刊。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遷往成都。抗戰勝利後,搬回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學會的外國人撤離中國。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