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英使文翰訪問天京
英使文翰訪問天京
時間
1853年03月20日 ~ 1853年03月25日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文翰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咸豐3年(1853)3月20日至25日,英國香港總督兼出使中國全權代表文翰訪問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先是,當太平軍沿江東下時,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向文翰建議,由英國出面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並藉此向清廷索取更多的特權,但當文翰趕到上海,準備找兩江總督陸建瀛談判此事時,陸建瀛已死,南京已為太平軍佔領。於是,文翰改變計劃,派翻譯密迪樂至前線了解太平軍情況,得出結論:清朝在南中國的統治權已不復存在,如果外國進行干涉,只能無限期延長兵災與混亂。6月,英、法、美先後宣布“中立”。
事件背景:
清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率眾在廣西金田起義,至咸豐3年1月19日(1853年2月26日),太平軍勢如破竹,正向心中的小天堂江寧挺進,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向在香港的駐華公使文翰秘密報告,預測太平軍將推翻清王朝,但中國也會陷入長期的內戰,為維護英國的利益,應該有條件的“武裝調停或武裝干涉”以扭轉局勢。在3月3日的另一報告中,阿禮國進一步闡明這個條件是要求中國皇帝允許他們“無限制地進入內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的外交關係,以及鴉片的合法化”。後來太平軍於3月20日攻克江寧的消息傳來,已到上海的英國駐華公使文翰在3月28日致信英國首相表示“絕不左袒中國政府而加以干涉”,以免延長戰爭。
Top
發生過程:
1853年3月
15日,文翰自上海前往天京,考察太平天國實況,探尋其領導人對外國的態度。當文翰一行的座艦駛入太平天國水域時,太平軍鎮江、瓜洲砲台開砲示警,英艦被迫停駛,說明原委,始得通過。
20日,文翰及其隨行人員翻譯密迪樂、“哈爾士”號艦長費爾班、幫辦事務吳德格等抵達天京。先派密迪樂等拜會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表示英國將“絕對保守中立”。對此,韋昌輝等明確回答:“爾等如幫助滿人,真是大錯,但即令助之,亦是無用的”。又表示,只要英國不助滿人,彼此可以相安無事,甚至成為親密的朋友。次日,文翰書面照會太平天國,要求承認中英《南京條約》及英國在中國的種種特權。
23日,東王楊秀清復照文翰,表示如其中心歸順,願為藩屬,則許其“頭人”及“眾弟兄”隨意來天京,或效力,或通商,悉聽其便。
25日,文翰離開天京,行前再次聲明英國在華之條約權益,希望太平軍進抵上海時,不要侵犯英人生命財產,若遭侵犯,必將引起與鴉片戰爭相同的結果。
26日,文翰抵鎮江,派密迪樂會見守將羅大綱。羅大綱警告英人勿助清兵,勿售鴉片。
28日,文翰回到上海,此次訪問,使文翰了解了太平天國對外政策,雖令其大失所望,但也親眼看到太平軍強大的實力,不敢冒然公開幫助清政府,決定暫時採取觀望的態度。
歷史影響:
英國公使一行在天京期間,雙方的人員交往很頻繁,每天都有成群的太平天國官員上英艦參觀。艦長費煦班曾同一位太平軍軍官共同騎馬交談19千米(12英里),打聽到了許多消息,他預測清政府前途暗淡,起義者很可能會成功,並反對乾涉太平軍。太平天國送給文翰包括《天條書》、《幼學詩》、《三字經》等12本書,負責翻譯的牧師麥都思對之贊不絕口,認為:“革命軍中實富有基督教之知識”,“如果基督教國家對此運動加以阻撓而打倒之,誠為大可惜之事”,建議採取中立政策,但“應當準備充分的武力,以抵禦革命軍或來之攻擊焉”。英國公使文翰預料太平軍“推翻現政府的企圖,將不會成功”,但承認其力量強大,主張實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武裝中立政策。
英國外交大臣克拉蘭敦於5月31日復信文翰表示英政府同意此政策。法國也很快通知其駐華公使追隨英國的政策,美國政府則於7月將堅決要求支持清政府抵抗太平軍的公使替換回國。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與列強簽訂新條約,西方各國開始調整這一政策。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