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官票寶鈔
官票寶鈔
時間
1853年06月 ~ 1858年09月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咸豐
資料來源:王朝網路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官票寶鈔是清末發行的紙幣,其全稱分別是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
事件背景:
清朝雖曾於順治年間發行過紙幣,但總體來說,由於元明兩代鈔票造成的混亂,清朝對於發行紙幣非常謹慎。咸豐年間,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清政府除了鑄行虛值大錢外,還在咸豐3年(1853年)開始發行了「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紙幣。戶部官票以銀兩比價,又稱銀票;大清寶鈔以制錢比價,又稱錢鈔、錢票。儘管兩種紙幣發行時,官方規定分別與銀兩和制錢具有相同的流通效力,並可以按比例用於繳納給政府的各種費用,但由於發行量遠多於回收量,兩者在發行後均貶值嚴重。
清代晚期,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錢比價飛漲。清代初年,每兩白銀可抵制錢一千文左右,而咸豐帝登基前銀價已經漲到了一兩抵二千三百文。同時,為了應對太平天國叛亂,清政府軍費激增;而政府以往倚重的滇銅(雲南銅料)因道路阻隔而中斷,造成鑄錢原料不足。為了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清政府決定發行虛值大錢,繼而發行鐵錢、鉛錢、寶鈔和官票。咸豐朝多次改變貨幣政策,造成了錢法紛亂。咸豐大錢的流通並不順暢,而且由於一再減重,同一幣值的咸豐錢往往重量懸殊,甚至出現了輕重倒置的現象。
戶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又叫銀票,面值有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大清寶鈔簡稱寶鈔,鈔面以制錢錢文為單位,又叫錢票,分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一百千文。清政府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期間,為應付軍事財政開支,規定官票銀一兩抵錢二千,寶鈔二千文抵銀一兩,與大錢、制錢相輔使用。
Top
發生過程:
戶部在1853年(咸豐3年)6月發行戶部官票之初,規定京城各官署俸餉經費按奏定成數領到的銀票,到官銀錢號兌換照付銀,或按當日市價換給錢文、錢票;民間應交納捐稅者,若到官銀錢號購買銀票上交,不但可省白銀的傾銷費用,也無平色增減,一時使得商民爭購。因官銀錢號對銀票持有者倡言戶部無本,不肯收換,實際銀票無從兌現。以後,戶部一度以每月俸餉經費按扣存銀票成數之銀,發給官銀錢號折成錢數,用以收換銀票。當時戶部只許官銀錢號以銀票兌換現錢和錢票,不准取銀,對民營錢鋪仍強迫它銀錢並兌。事實上,不但民鋪拒絕收買兌換,而且官銀錢號也多堅不承領,僅照數兌換,付盡而止。至遲在1854年底戶部奏請不准以銀票兌換寶鈔後,銀票除了作為捐項交納之外,已不能兌換現錢或錢票。
1857年3月以後,戶部仿照寶鈔“掣字”即抽籤辦法,恢復票鈔互換,規定銀票"掣字"中者可以兌換寶鈔行用。隨著票鈔日益貶值,1860年初銀票遂被迫停造。
寶鈔於1853年12月發行,最初只能在官俸兵餉經費中強制搭放,不能在市上流通。
1854年底,戶部為了促使寶鈔流通和維持寶鈔市價,乃准許五宇(即宇升、宇恆、宇謙、宇泰、宇豐)官號代為收兌寶鈔。從此,許持鈔人赴官號支取錢票現錢。但實際也沒有設置充足的現金準備,而主要依靠五宇官號發行的“京錢票”,等於以票兌鈔。此後戶部一方面擴大發行,陸續添制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一百千文票面大鈔,並發往外省藩庫蓋印後解回戶部,用以搭放俸餉,並發賣給官紳商民,令其持赴外省兌換。另一方面,又限制收兌,採取“掣字”辦法。初為隔一天掣字一次,掣中者兌換,每次以十萬串為率。以後漸延至二十日一次、隔月一次,本月收鈔,下月發錢。至於五宇官號“京錢票”更是任意發行,毫無限制。
到1858年秋,京錢票信用漸漸難以維持,戶部才開始清查五宇官號。為了疏通寶鈔“壅滯”,戶部乃改變方式,脅迫京城民營錢鋪代兌寶鈔。辦法是由戶部代刻各該民鋪店戳,加蓋在寶鈔上面,使持鈔人可以知取錢之處。戶部這一企圖依然落空,到1858年初,只好宣布將民號寶鈔永遠停止。
歷史影響:
清朝政府濫發紙幣(包括大錢),導致幣制和金融紊亂,並釀成中國近代國民經濟中首次出現的通貨膨脹。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