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湯貽汾逝世
湯貽汾逝世
時間
1853年02月 ~ 1853年02月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湯貽汾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湯貽汾(1778—1853), 字若儀,號雨生、琴隱道人,晚號粥翁,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武官、詩人、畫家。以祖、父蔭襲雲騎尉,授揚州三江營守備。擢浙江撫標中軍參將、樂清協副將。與林則徐友契,與法式善、費丹旭等文人墨客多有交遊。晚寓居南京,築琴隱園。精騎射,嫻韜略,精音律,且通天文、地理及百家之學。書負盛名,為嘉道後大家。工詩文,書畫宗董其昌,閒淡超逸,畫梅極有神韻。其妻董婉貞也為當時著名畫家。太平攻破金陵時,投池以殉,諡忠愍。著有《琴隱園詩集》、《琴隱園詞集》、《書荃析覽》、雜劇《逍遙巾》等。
事件背景:
湯貽汾,生於清高宗乾隆43年(1778),卒於文宗咸豐3年(1853),年七十六歲。出生於今常州,後隨父母去福建。後祖父湯大奎調任台灣鳳山(今高雄縣) 知縣。
乾隆51年(1786),爆發林爽文起義,鳳山城破後,祖父湯大奎與父親湯荀業同時遇害。
乾隆60年(1795),湯貽汾十六歲,因襲雲騎尉世職,歷任蘇、粵、贛、浙等省守備、都同、參將。後升溫州鎮副總兵(從二品官),因病未赴任而寓居南京, 在雞籠山下築隱琴園以頤養天年。咸豐3年(1853),太平軍攻克金陵後,賦絕命四十言,投池殉身,諡貞愍。
其山水受董其昌影響,承繼“婁東派”傳統,後來發展為淡墨幹筆皴擦法,枯中見潤,自創一格,境界平實。當時與方薰、奚岡、戴熙齊名,有“方奚湯戴”之稱,其妻董婉貞(1776-1849)與子女共五人,亦善畫,盡入《歷代畫史繪傳》。
Top
發生過程:
祖父湯大奎,字曾輅,號緯堂,官至臺灣鳳山縣知縣;父湯荀業,字楚儒,一字與竹。乾隆51年(1786年)冬,發生林爽文事件,其黨曾伯達等南攻鳳山,大奎、荀業因死守鳳山縣舊城,同時於兵亂中陣亡殉國。
乾隆60年(1795年)以祖父之功,蔭守備世職,升浙江樂清協副將。晩年寓居南京。工詩、畫,與方薰、奚岡、戴熙並稱「方奚湯戴」,咸豐3年(1853年)太平軍破金陵,湯貽汾投池自盡,事聞,咸豐帝以其三世死事,特詔優恤,加一雲騎尉,諡貞愍,《清史稿》有傳。
湯貽汾與林則徐友契。
道光16年(1836年),林則徐由淮安府至鹽城皮大河一帶,訪察民情政事及興修水利事宜。本年,林則徐作有《婁水文徵序》、《慶芝堂詩序》等,自繪《飼鶴第二圖》,湯貽汾為之補景。
湯貽汾故居被列為常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影響:
湯貽汾不僅是個文藝界上的領導人物,也是一個愛國者。他作為一個忠義貞節家庭中的愛國者,捨下了當年他父祖所捨下的親情,完成了當年他父祖所完成的忠義,也成就了當年他父祖所成就的典範。在美術史中,也許因為他的文雅身分美化了我們對他的”悲壯”的解讀,也因為他長期的文人生活行徑,使我們忽略了他的”悲壯”的歷史意涵。畢竟在他的人生價值中,報國、是非、忠孝大義、貞節與兩次民亂對他家勢的打擊,支配了他人生的始與終。絕命詞這首抽離時空的詩作,很清楚地說明了文藝與忠義間的孰重孰輕。或許這提醒我們對湯貽汾的藝術研究,似乎應該選擇另一個面向:從他的悲壯來崇高化他的文雅,用他的身世來解讀其中的道德判斷。
Top
回上一層